「醫生,我是不是要開刀了?」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病人最常問的一句話。隨著現代人養成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這類案例日漸增加。許多人一聽「椎間盤突出」四個字就心驚膽跳,誤以為只有開刀一途。但事實上,大部分的腰椎盤突出都不需要手術!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
脊椎就像一棟由多節骨頭組成的大樓,而椎間盤則是夾在骨頭間的「軟墊」,負責吸震、緩衝。當這個軟墊因退化、外力或姿勢不良而膨出,就可能壓迫到神經,導致腰痛、腿麻、走路困難。但「突出」不等於需要「馬上開刀」,事實上,手術永遠是最後的手段。
椎間盤突出就其程度可分為四級:
第1級(1–2mm):輕度,通常無明顯症狀。
第2級(3–4mm):中度,經物理治療、運動及控制體重,多數可改善。
第3級(6–8mm):有些仍可嘗試保守治療,需因人而異。
第4級(10mm以上):多數須開刀處理,建議先檢查再決定。
但這個「數字」只是參考,真正決定是否需要開刀,還要看下列幾個因素:
是否影響神經(如大小便失禁、肌肉無力)
年齡與身體條件(年長、骨質疏鬆者風險更高)
是否已影響日常生活(無法久站、無法走路)
症狀是否持續惡化、治療無效
如果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許多專科醫師會建議病人先接受保守治療,也就是非侵入式方式改善症狀。
為何椎間盤突出?成因可能是:突發性壓力:如跌倒、跳躍、搬重物;長期壓力累積:例如長時間久坐、不良姿勢。莊醫師解釋:「椎間盤就像氣球,短時間的壓力可以回彈,但長期壓迫就會變形、出。」
自然療法讓身體自我修復
所謂非侵入式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牽引療法:利用儀器或手法拉開椎體間距,減少神經壓迫。
脊椎調整(正骨):透過精細調整錯位的關節,使身體重回平衡。
神經放鬆、電療、熱敷:舒緩肌肉、減少發炎。
日常姿勢與運動指導:幫助病患自我保養、避免復發。
很多人在三個月到六個月內,疼痛明顯減輕,有些MRI影像顯示突出程度大幅減少。這不是奇蹟,而是人體本來就擁有的自我修復能力。
「人體的恢復力超乎想像,」莊醫師說,「但前提是,你要給它時間。」莊醫師舉例,他的親姐姐被診斷出14mm的嚴重突出,本應開刀,但經過一年保守療法,MRI顯示完全康復。
醫生幫20%,病人做80%
非手術療法的成功,不只靠醫生,更靠病人自律。莊醫師提醒:
每小時起身活動3到5分鐘
拿東西時「彎膝不彎腰」
避免長時間窩沙發滑手機
練習核心肌群運動(如貓牛式、橋式)
定期回診追蹤,勿拖延病情。
小結:給自己一個「不開刀」的機會
身體自有修復能力。三個月、六個月的自然療法,也許能讓你避免手術風險。莊醫生說:「人體很奇妙,自己會慢慢好起來。只要你用對方法,並給它一點時間。」
諮詢電話(510)465-7982
地址:212 9th Street, Suite 103 ,
Oakland, CA 94607(奧克蘭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