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訊】今日焦點:普通車禍牽出豪門祕密,澳洲神祕富豪圈浮出水面;北戴河會議不平靜,外長熱門人選劉建超被查?從克制到瘋狂?中共擴張核武真實目的被揭穿。
普通車禍牽出豪門祕密 澳洲神祕富豪圈浮出水面
日前,澳洲發生一起嚴重車禍,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一起普通車禍,但背後卻牽扯出一個神祕的富豪圈子,在中澳兩地引發熱議。
綜合媒體報導,7月27日凌晨,悉尼富人區Rose Bay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一輛價值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勞斯萊斯,迎面撞上一輛奔馳車,兩輛車的車頭全部撞爛。
駕駛奔馳車的,是知名電台主持人凱爾‧桑迪蘭茲的司機喬治‧普拉薩拉斯。事故導致他身受重傷,他全身多處骨折,右髖關節被全部切除。
而駕駛勞斯萊斯的是23歲的華裔女子楊蘭蘭,她沒有受傷,警方在現場對她進行酒測,其結果呈陽性,隨後警方將她逮捕。在被抓捕後,楊蘭蘭一言不發。之後,楊蘭蘭繳納了高額保釋金獲得保釋。之後,這起案件將於8月15日開庭審理。
車禍發生後,楊蘭蘭的背景引發輿論關注。因為在澳洲媒體的眼中,楊蘭蘭似乎是「隱形」的。她幾乎沒有社媒帳號,也沒有公司或房產的登記信息,在Linkedln上也沒有她的任何資料。甚至連楊蘭蘭的鄰居都說,「她很有禮貌,但從不多言,不和任何人深交」,從她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她不想讓人知道她是誰」。
但楊蘭蘭的生活卻極為豪富,她居住在悉尼的頂級海景公寓,她有兩輛勞斯萊斯,除了事故車輛外,還有一輛未註冊的白色勞斯萊斯。楊蘭蘭平日的穿戴奢華,包括香奈兒、愛馬仕等頂級奢侈品,進出還有私人保鏢護送。
生活豪富,卻又如此低調,這一切讓澳媒覺得十分奇怪。
幾天後,全身名牌的楊蘭蘭在保鏢的陪同下,前往當地警局。面對記者詢問,楊蘭蘭始終低頭掩面不回應。由於她的遮擋,媒體並未照到她的正面照。
澳媒稱,楊蘭蘭的情況並非個案。在澳洲,像楊蘭蘭這樣的華裔年輕富豪不止一個,而是一批。他們有自己的圈子,但對澳洲當地人來說,卻是「隱形的」。
在中國,特權階層撈取大量資金,將之轉移到國外的事情並非祕密。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測,楊蘭蘭到底是哪一家的後代?
8月8日,IP地址顯示為澳洲的網民「Jonathan」發帖稱,楊蘭蘭家族涉及鐵礦石生意,主要是把礦山賣給中國的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這些富豪有一個固定的圈子,他們每年會在西澳聚會,互相分配一下配額,然後利潤就來了。他說,這些人並不直接做礦石生意,而是向下分配。說白了,就是紅三代分給官二代,官二代去找真正做事情的人,其中80%的配額都是一個家族的,剩下的20%由其他富豪分配。
不過,帖文中曝光的事情,我們無法核實,因此不知真假。
楊蘭蘭的新聞傳回中國後,引發民眾不滿。有網友回想起,與她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命運卻天差地別的楊改蘭,指出現在大陸兩極分化嚴重,稱現在的社會「一邊是酒池肉林,一邊是飢寒交迫」。
楊改蘭生活在甘肅農村,2016年,也就是她28歲時,她殺了自己4名年幼的孩子,之後服毒自殺。這一悲劇震驚社會,被外界認為是極度貧困下的底層悲歌。
北戴河不平靜 外長熱門人選劉建超被查?
中共下任外長的熱門人選、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傳出已經被帶走問話的消息。由於此時正值北戴河會議期間,外界認為此事涉及中共高層權鬥、人事安排,及四中全會整體布局等,引發熱議。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具體情況,7月底,劉建超結束新加坡、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的外訪行程後,從公眾視野中消失。
《華爾街日報》在8月9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劉建超結束外訪行程後,剛一回北京,就被有關部門帶走問話,至於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劉建超是吉林人,出生於1964年,198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1986年,到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深造。1987年回國後擔任中共外交部翻譯室科員,之後歷任過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司長、外交部發言人,駐菲律賓大使和駐印尼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還兩次擔任過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2015年之後,劉建超進入中紀委系統。他曾擔任過中共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2018年,劉建超又回到外交系統,擔任中央外事辦副主任。2022年6月,劉建超出任中聯部部長,並擔任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
劉建超長期在外交系統工作,經歷過多任「老領導」,包括吳學謙、錢其琛、唐家璇、李肇星、楊潔篪、王毅等,其中跟隨楊潔篪長達6年之久。由於錢其琛、唐家璇、李肇星、楊潔篪被外界認為是江派人馬,所以北京官場曾傳出,劉建超是楊潔篪的馬仔,是江系官員。
2015年9月,劉建超被時任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相中,被調任為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國際追逃追贓辦公室的負責人、中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這一系列動作,這讓外界認為,劉建超身上有了王岐山人馬的色彩。2023年,秦剛被免職後,王毅又回爐兼任外長。之後,劉建超一度十分活躍,成為下一任外長的熱門人選。
由於中共外交系統派系林立,滿是勾心鬥角,所以外界並不能確定劉建超到底是哪一派的人馬,所以認為他背景複雜。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稱,不管劉建超屬於哪一派系,作為外長的熱門人選,他在這個時間點上傳出被查的消息,說明北戴河會議並不平靜,顯示中共政治權鬥,可能已進入白熱化。
從克制到瘋狂?中共擴張核武真實目的被揭穿
過去的幾十年,中共對待核武器的態度是較為克制的。但如今,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共快速擴張核武,不是為了威脅與防禦,而是想要利用核武來實現中共在亞洲的主導地位,恐嚇美國盟友,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報告上稱,幾年前,中共大約有300枚核彈頭,但到2027年,中共擁有的核彈頭大約會增至700枚,到了2031年,中共的核彈頭可能突破1,000枚。
報告稱,中共的陸、海、空三軍的核力量被全面升級,其中包括核潛艇;隱形轟炸機;導彈發射井;高超音速武器;分段式軌道轟炸系統等。除此之外,還包括,提升核武系統的機動性、精準度和射程;研發低能量核武等。
台灣國家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的鍾志東博士對大紀元稱,中共現在不僅擴展核彈頭的數量,還擴張裝載核武的載具,比如潛艦、匿蹤轟炸機、極音速導彈、陸基導彈發射孔等。這意味著,中共已經放棄過去強調的「最低核威懾戰略」。中共不再只是防禦,而是要和美國平起平坐。另外,中共也想透過強化核武戰力,彌補常規軍力上的不足。
報告認為,中共快速發展核武,是出於對中共政權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中共認為,只有當美國承認中共政治制度及其政經體系的合法性,並尊重中共所謂的核心利益時,中美關係才能穩定友好。
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戰爭或軍事行動是一個更廣泛、更靈活的概念。武力僅僅是戰爭的一種形式或領域,其它形式包括政治戰爭,比如信息戰、影響力戰和心理戰,及制度戰爭。這些戰爭是為了影響目標國家的「政府、組織、群體及公民」的「情感、動機、客觀判斷和行為」,以做出有利於中共的選擇,達成中共的政治和軍事目標。
也就是說,中共通過「戰略敘事」操縱認知,實現「心理」或「思想」優勢,其意圖不僅在於擾亂、混淆或製造混亂,更在於塑造並掌控敘事。
報告還指出,中共及其軍隊的敘事核心包括,中共霸權是歷史常態且不可避免;中共目標永久且不變;中共及其軍隊不可阻擋;美國是一個日益衰弱、不可預測且不可靠的盟友。這些宏大敘事尋求塑造對手的認知、心理、道德和制度上的思維軌跡,削弱一些國家的抵抗意志和決心,以便於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與北京達成妥協。
以台灣為例,中共不遺餘力地向世界灌輸三個論調:一是將「台灣納入大陸」是中共的永久核心目標;二是中共軍隊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台灣獨立;三是美國對台防衛決心無法與中方相提並論。對於接受這一敘述的國家或個人來說,唯一合理且明智的政策回應是,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避免因為台灣問題,而與中共爆發戰爭。
報告說,核現代化是中共敘事中一個獨特且極具戰略效力的要素,它要控制並操縱對手的「思維軌跡」,使得對手相信並畏懼中共動用核力量的意願。
對了應對中共,報告提出四項建議,包括放棄對「中共的軍控幻想」;避免盟國核武器化;加倍加強常規威懾;在信息領域以牙還牙。
報告解釋,之所以提出這幾項建議,是因為中共的「不透明性和模糊性」,是無法實施傳統的軍控協議的;為了抵抗中共,如果盟國加大力量發展核武,會引發軍事競爭;加強常規的武裝力量,可以提高中共的侵略成本,讓其不敢輕舉妄動;曝光中共的所作所為,公開揭露中共的核脅迫,並將盟國的軍事建設與北京的行為直接連繫起來,從而擺脫中共的思想控制。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稱,這四個建議是對照美蘇當時核大戰的思維,一是強化自己的核報復能力,對於美國來講,就是要增加嚇阻可信度;二是從物質上阻止,也就是你打來的導彈我可以攔截掉,你的核武打不過來,自然就不構成威脅了,心理上就可以產生比較高的韌性。
鍾志東表示,想要阻止中共削弱美國盟友的信心,就要「軟硬兼施」。他說,首先在軟實力上面,特別是在認知上面,要認清中共獨裁政權,與西方民主自由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西方國家要明白,從本質上來說,中共不會改變;在硬實力上面,在歐美國家強化軍事能力的同時,在經濟方面還要對中共去除風險,特別是美國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透過集體合作來強化對中共的反制能力。
——《紀元焦點》製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