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某些特定行為並非沒有原因。一些時候,他們的行為或許是對來自父親抑鬱掙扎的反饋。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若父親在孩子幼齡期間受抑鬱困擾,在孩子四年級左右時,老師往往會注意到孩子更喜愛在課堂上搗亂,此外注意力也較難以集中,並且有時會迴避社交。
研究結果揭示了父親的心理健康會對孩子未來多年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倘若不加以干預,這種影響甚至會在家庭中代代相傳。幸運的是,有很多方法能有助於父母維護心理健康,繼而營造一個穩定、有愛的家庭環境。
抑鬱的父親,受困的孩子
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1998年至2000年間,追蹤了來自美國20個主要城市的1,422個家庭。觀察期間,研究人員將多種因素納入考量,包括家庭背景、父親是否與孩子同住、父母的關係狀況,以及母親是否也患有抑鬱症。
調查從孩子出生後不久在醫院進行的訪談開始。研究人員會在孩子達到關鍵年齡節點(1歲、3歲、5歲、9歲、15歲和22歲)時,持續與家庭保持跟進。在此期間,他們會尤為關注父親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5歲時,研究中近四分之三的父親與孩子同住的時間不到一半,此外有9%的父親被診斷患有抑鬱症。
為追蹤孩子的負面行為,研究人員著重關注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抗性行為(例如爭吵)等表現。他們還評估了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情緒問題。
與其他孩子相比,父親出現抑鬱的孩子更易出現行為問題。他們易於爭吵、不善遵守規則,且多動的頻率高出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相關表現也較同齡人多出約四分之一。
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較弱,在與人合作、自我控制等方面也更容易出現困難。總體而言,他們出現嚴重行為問題的可能近乎是其他孩子的兩倍。
該研究的首席調查員克里斯汀‧施密茨(Kristine Schmitz)在一份聲明中解釋了這些發現背後的潛在機制。例如,抑鬱會影響父母的養育方式,導致孩子可獲得的情感支持減少,並在家庭氛圍中產生更多衝突和壓力,而這些因素或許可以解釋孩子表現出的行為問題。
父母出現抑鬱也可能導致更為嚴厲、過度干涉的養育方式,或出現父母缺席家庭生活的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儘管該研究並未對相關機制進行直接測試,但理解它們能有助於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以往研究表明,父母雙方的抑鬱都會顯著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該研究發現一致的是,忽視父親的情緒健康(往往出於性別角色的期待),會對孩子的行為和成長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漣漪效應超越了核心家庭
遺傳因素在抑鬱症的發展中也起著一定作用。患有重度抑鬱障礙的人,較普通人有兩到三倍的可能在其一級親屬(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中也同樣有人患有抑鬱。
目前並未發現所謂的「抑鬱基因」,患病風險增加往往源自多個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代際遺傳不僅僅涉及生物學層面,父母抑鬱的孩子從小會接觸到較少的情感支持、更高的壓力水平,以及不穩定的家庭環境,而這些非遺傳因素會進而增加孩子的心理疾病風險。
遺傳傾向與成長經歷的共同作用,有助於解釋為何抑鬱症往往會影響一個家庭中的許多代人。
打破循環:干預的重要性
基於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施密茨指出:「我們需要同時關注父母雙方的抑鬱問題,而不僅僅是母親。抑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而關鍵做法是,兒科醫生需開始與父親們進行溝通,並制定針對父親需求的干預措施。」
臨床心理學家尼維迪塔‧奈亞克(Nivedita Nayak)建議採用正念養育法以應對父親的抑鬱及其對孩子的影響。
在她處理的一個案例中,一位父親的抑鬱症在多年間未得到診斷,且因時常表現出易怒和暴躁的特質,而長期被誤以為是養育方式不到位。隨著時間推移,兒子日漸表現出情緒困擾、逆反以及社交困難等行為。
當這位父親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後,他採用了一種更為正念以及情感投入的養育方式。奈亞克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正念養育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諸如一起玩耍、閱讀,或僅僅是進行開放式對話。」
這種轉變進一步促進了父子關係,並且兒子的行為和情緒發展也得到提升,同時也改善了父親的心理健康。
此外,及早發現並診斷對預防心理問題發展為長期疾病也至關重要。註冊臨床社會工作者及創傷治療師埃斯特法娜‧約翰遜(Estefana Johnson)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男性尋求心理健康支持的概率僅為女性的一半,這主要源於潛在的社會污名、文化對男性氣概的看法,以及對男性抑鬱症表現的誤解。男性抑鬱的症狀「通常表現為憤怒、迴避或是暴躁,而較少悲傷」。
治療師麗貝卡‧帕克(Rebecka Parker)也倡導為父親們進行常規心理健康篩查。她同《大紀元時報》表示,應將父親納入兒科和產前諮詢,以便儘早發現和應對抑鬱跡象。
支持家庭醫療保健以及帶薪陪產假的政策,能為父親提供更多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從而減輕壓力並更有效地預防心理健康問題。
同時關注父母雙方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助於營造更健康的家庭氛圍,並打破跨代傳遞的心理健康困擾循環。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Kids Acting Out May Be an Echo of Father’s Mental Health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