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時刻】中共瞞災 北京洪水死亡人數成謎

【2025年08月02日訊】今日焦點:不是天災是人禍!北京洪水傷亡慘重;2025最冷暑期,研學遊為何從火爆走向塌房?美國新關稅出爐,市場較為平緩,看各國如何反應。

不是天災是人禍!北京洪水傷亡慘重

近日,北京連日暴雨,加上多座水庫集中洩洪,引發嚴重洪災。其中密雲區的災情最為嚴重,洪水一度形成數米高的大浪,許多村莊被淹沒。據北京官方7月31日通報,至少有44人死亡,其中包括,密雲一家養老中心的31位老人;還有9人失聯。不過,民間質疑官方的通報數據,指出當局隱瞞真實的死亡人數。另外,有當地民眾稱,無人救援,全靠自救。

陸媒報導,根據初步統計,密雲區有17個鎮、162個村莊受災,受損房屋超過3萬間,受損車輛接近7千輛。受災民眾超過11萬人,死亡37人,其中包括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的31位老人。這些遇難的老人中,大多數是失能或半失能人員,幾乎無法自行逃生。

密雲區委書記余衛國表示,養老中心位於密雲水庫上游,不在轉移範圍內。

養老中心一位付姓老人稱,7月28日早上6點多,他剛起床,水就沖了進來,他當時就被沖倒了。後來,他在護工的幫助下從窗台逃出去,在屋頂站了3個小時,才被救下。

根據養老中心留下的洪水水位線,當時的水位高過衣櫃,超過2米。有照片顯示,養老中心牆壁上有一個清晰的泥掌印,疑似是遇害者在最後的掙扎時留下的痕跡。

不僅如此,民間還傳出消息,北京某孤兒院遭遇洪水襲擊。但官方並未對此事進行報導。

北京市民李女士稱,因為工作原因,她和北京孤兒院有聯絡。她從朋友圈中看到,孤兒院被全部沖走了。她說,養老院是能報出來的,但有好幾個孤兒院出事,你是報不出來的,他們的內部言論都不允許發。

綜合陸媒消息,27日,北京至少有10座水庫同時洩洪,包括密雲水庫、青龍峽水庫、懷柔水庫、北台上水庫等。

另外,北京一位市民在朋友圈中說,北京密雲區東北部,靠近河北省興隆縣邊界的黃岩口村,那裡有一座黃岩口水庫,大壩年久失修,早就應該把村民往北莊轉移,但卻沒有這樣做。所以水庫附近的房屋都被沖毀了,人也失聯了。

但在31日的記者會上,北京當局對某些災情隻字不提,包括北京這次有多少水庫同一天洩洪;有多少水庫崩塌;洪水沖毀了多少公路、橋梁;有多少房屋、車輛被沖走;有多少地方發生了泥石流……

官方稱,在這起洪水中,有44人死亡,9人失聯。

對此,大陸鄭律師告訴大紀元,「不但我不相信,估計好多中國人都不相信。當年鄭州7‧20的時候也說沒死幾個人,等李克強下來,就扒出來300人。實際上真正的死亡人數遠遠高出官方公布。」

媒體人王女士也表示,中共在隱瞞災情,到底死了多少人,誰也不知道。更嚴重的是中共根本就沒怎麼救援,全靠老百姓自救。跑得出來還行,跑不出來,就被困在洪水中了。她說,現在網上有不少關於災情的視頻,當局卻說是AI做的。「我只能說當屆政府真的是毫無人性」。

2025最冷暑期 研學遊為何從火爆到遇冷?

2025年暑假,曾經火熱的研學旅遊市場突然變冷。很多旅遊從業者稱,今年是「研學最慘的一年」。

近日,微信公號「旅界」在六個旅遊行業群裡,調查今年研學遊的生意狀況。滿屏都是吐槽「今年太難了」「北京最慘的一年」「家長預算完全砍光了」……

北京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小剛表示,今年,北京暑期研學市場慘淡,就連平時被瘋搶的中國科技館,現在都不需要排隊搶票了,想去隨時能去。

不只是北京,南方市場也一樣蕭條。

從事多年南方旅遊的謝總說,他朋友在廣州開設軍訓夏令營,以前,6月份就會收到足夠的學生,但今年卻有很多的空位。

廈門五星級酒店負責人樂總在群裡嘆氣,「今年一個研學團都沒有。」

但也不是所有的研學營地都招不到學生。「旅界」稱,江西新餘有一家叫「樹蛙部落」的營地,今年的親子營比去年同期多收了5倍的客人。原因很簡單,這個營地主打的是「自然教育+野奢民宿」,將自然教育做為增值服務,主打的是度假體驗。

由此可見,真正遇冷的不是「研學遊的外在形式」,而是家長不再衝動地「消費研學」,開始審視研學背後真正的價值。

早在2013年,中共就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中共教育部等11個部門發文,明確要求要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

在中共教育部的支持下,學校、各種培訓機構組織「研學旅」,就連旅遊公司都下場組建「研學團」。

為了吸引客戶,「研學團」的叫賣聲一個比一個響亮,從去北大清華打卡,到「海外深度遊學」,價格一個比一個貴,但內容卻空洞乏味。

有家長爆料,去年孩子參加一個到英國的兩週研學營,價格4萬多;今年同樣的機構,同樣的項目,卻漲到5萬多。

還有些「清北研學團」打著名校的幌子,全程囊括的只有豪華的吃住行,沒什麼教育內容,最後給孩子們穿件校服,帶他們到校門口,讓他們喊個口號,拍張照片就完事了。

「旅界」稱,在過去幾年,很多機構就是靠著這種「噱頭式營銷」,吸引家長衝動消費。但在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下,家長們開始理性了,他們不容易被「忽悠」了。

為金融機構提供暑期VIP親子研學的王總表示,以前他們以「金融」為噱頭開設「研學團」,現在金融機構都在裁員降薪,行業熱度在大幅下降,因此很難招到學生。

除了價格和內容,安全問題也是研學遇冷的原因之一。過去幾年,不斷有媒體曝光,在研學活動中發生的事故。

比如,2021年,有高一學生在參加某沙漠探險項目期間意外身亡。令人意外的是,危險係數如此之高的探險研學,竟未配備隨行醫療團隊。2023年,有研學團不顧安全,讓9歲孩童趴在路邊石頭上吃飯。這樣的行為,讓家長極為擔心。

另外,今年還有一個趨勢極為明顯,家長不再把孩子交給研學團,而是自己帶著孩子去旅行。

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遊本身並不是壞事。讓學生「親身體驗、實地感受」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本來就是教 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研學遊已成為牟利的工具。

大陸優秀退休教師陳瑞雲表示,在中國大陸,平時孩子們從早到晚幾乎沒有自由時間,除了上課和沉重的作業負擔,還得參加各種名目的補習班。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貴州大學法學院的李建軍在論文中稱,中小學生自殺的原因中,最多的就是沉重的學習壓力。

陳瑞雲說,填鴨式的教育擠跑了孩子們金色的童年,讓他們沒有時間去接觸大自然中的高山流水,花開花落。現在的孩子們不接地氣,成了冬眠的書蟲。唯有寒暑假,孩子們才有機會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尋找那點快樂,這才是研學熱興起的根本原因。

但在升學的壓力下,老師想要搞好研學,做到貨真價實的多元化教學是非常困難的。當局的大力支持,並沒有真正提高研學質量,拓寬學生們的眼界,而是讓組織「研學」的「機構與個人」的腰包鼓了起來。

美國新關稅出爐 市場還算平緩 看各國如何反應

7月31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徵收10%到41%不等的「關稅」。

根據行政令,各國面對的關稅分別是印度25%、台灣和越南20%、南非30%、瑞士39%、緬甸和老撾40%。

一些盟友因和與美國簽了協議,享有較低稅率,比如日本和韓國是15%、英國10%。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盟友,加拿大的稅率卻從原來的25%上調至35%。

消息傳出,亞洲股市與美國股指期貨略微下跌。

IG市場分析師賽卡摩(Tony Sycamore)表示,目前市場反應還算溫和,這可能是因為美國最近和歐盟、日本、韓國簽了新貿易協議,再加上墨西哥也獲得了90天的寬限期,緩和了部分衝擊。他認為,在未來,部分國家的稅率仍有協商空間,關稅可能會逐步降低。

Annex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雅各布森提醒,雖然政策已經定了,但後續影響還有待觀察。很多企業可能先消化庫存,等到不得不漲價時,消費者才會真正感受到壓力。

西太平洋銀行經濟學家賈恩認為,這些稅率並不一定是各國的最終稅率,很多國家會和美國談判,去爭取較低的關稅。

盛寶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查納納(Charu Chanana)指出,雖然各國稅率的清單已經出爐,但這些數字背後的邏輯卻不透明。接下來資金可能轉向內需型產業,遠離那些仰賴全球貿易的企業。

三井住友銀行亞洲策略主管吳傑夫表示,這些稅率其實還在可預期的範圍內,2026年之前,這些關稅政策可能還會調整。

美國關稅落地,很多國家也做出公開回應。

其中,柬埔寨鬆了口氣,副首相孫占托表示,原本美國要徵收36%甚至49%的稅率,但在最後,僅為19%,這讓柬埔寨的關鍵產業,製衣製鞋業免於崩盤。除此之外,他還特別感謝川普出面協調柬泰衝突。

泰國財政部長春哈瓦吉拉表示,19%的關稅,有助於泰國提升在全球的競爭力,同時穩定外資的信心。

此外,美國對印度商品徵收25%的關稅,消息傳出,盧比匯率下跌,引發反對派的猛烈抨擊。印度政府則強調,他們還在談判當中,會優先保護農民和中小企業。

澳洲則較為輕鬆,因為澳洲商品仍維持10%的基準稅率。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唐‧法瑞爾表示,這將有助於提升出口競爭力與產業信心。

台灣總統賴清德出面回應,20%的稅率是「暫時性的」,目前雙方仍在談判,有希望獲得更低稅率。

加拿大就比較不滿了,稅率從25%升到35%,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表示失望,批評美方拿芬太尼當理由,並不合理。他強調,加拿大只占美國芬太尼進口的1%,且政府已經投入大量資源去打擊毒品,努力遏止走私。

卡尼在X平台上表示,關稅將重創木材、鋼鐵、鋁和汽車產業。他說,政府會採取措施,保護加拿大的產業和就業,同時拓展出口市場。

——《佳音時刻》製作組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03 11:18 | 修改:2025-08-03 11:1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