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要穿越150個足球場那麼長的路,每個場地都被齊腰深的凝膠填滿,才能到達終點區並達陣得分。
這是胃腸病學家羅賓‧楚特坎(Robynne Chutkan)博士用來描述病毒必須克服的防禦機制以感染我們的比喻。她解釋說,凝膠代表腸道和肺部的黏液(mucus)層,其厚度是病毒直徑的5000倍。
楚特坎博士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她著有多本消化健康書籍。她在著作《抗病毒腸道》(The Anti-Viral Gut)中,對黏液進行了詳細闡述。
大多數人只有在生病或因過敏引發上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或鼻後滴漏(鼻涕倒流)時,才會注意到黏液的存在。然而,人體的黏液膜面積比皮膚覆蓋面積更大,它覆蓋著我們的肺部、眼睛,甚至整個消化道。
事實上,粘液在胃腸道(GI)壁的生化協同作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它是人體炎症性腸病(IBD)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作為我們免疫系統的直接屏障,它既具有高度的保護性,又相當脆弱——而我們的飲食方式將決定它為我們抵禦攻擊的能力。
普拉那整合與功能醫學中心(Praana Integrative and Functional Medicine)的內科醫生兼功能/整合醫學專家曼尼沙‧蓋伊(Manisha Ghei)博士這樣描述黏液:「把它想像成一座堡壘。它真的是你身體的第一道防線。」
她表示,黏液的最大價值或許在於防止我們攝入的任何物質破壞或過度激活「位於黏膜屏障下方的免疫系統最大組成部分」。
黏液的多重作用
與蝸牛分泌的黏液使它們能夠在表面滑行類似,消化道中的黏液提供潤滑作用,有助於糞便順暢通過消化道。
黏液通過保持腸上皮細胞的水分來協助蠕動——即推動食物通過消化道的一系列收縮波。黏液還必須允許水、營養物質和氣體中的分子穿透其結構,以維持機體的穩態。
消化並非黏液參與的唯一系統——它還有許多其它功能,大多與免疫相關。
腸道屏障
黏液是一種由黏蛋白和水組成的粘稠、光滑的塗層,它形成一道物理屏障,保護內部器官免受外界環境影響。黏蛋白是由腸道上皮細胞中的杯狀細胞不斷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質。
楚特坎表示,如果沒有黏膜層,病原體就能直接接觸腸道內壁,而腸道內壁「僅有一層細胞厚」。
她指出,黏液在免疫方面有兩項關鍵作用。
首先,它作為機械屏障抵禦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在這一過程中,黏液的厚度和粘稠度決定了其捕獲病原體並通過消化道排出它們的能力。
其次,它還能化學激活與免疫系統溝通的蛋白質,從而殺死或抑制病原體。
黏液的流失
多種因素會影響黏液的分解,包括不良飲食、食品添加劑、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和抗生素)。
楚特坎表示:「正是這些侵蝕黏膜層的因素,才讓我們這些胃腸病學家忙得不可開交。一旦移除了這層屏障,接下來就會引發免疫反應。」
發表在《腸道》(Gut)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缺乏黏蛋白的小鼠中,結腸中的細菌能夠穿透上皮細胞。結果導致了炎症、腹瀉、直腸和結腸脫垂、直腸出血、自發性結腸炎(腸道潰瘍),以及結腸癌風險增加。
粘液屏障的改變在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發病中發揮了作用。黏液的變化也與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黏膜改變會破壞上皮細胞正常的緊密連接,從而增加腸道通透性,使微生物得以遷移到它們不該存在的地方,並引起持續性炎症。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腸漏綜合徵」。
蓋伊表示,任何穿過黏液並觸發免疫系統的物質(包括消化酶、細菌、食物殘渣和有毒物質)都可能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身體開始攻擊自身。
她說:「緊密且健康的黏膜屏障對健康至關重要。當它因任何原因開始崩潰時,身體就會開始出現疾病。」
黏液需要微生物
我們可以通過腸道微生物群來維護黏液屏障。腸道微生物群是由生活在胃腸道中的細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組成的群落,它們旨在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微生物群參與黏液蛋白的生成。
為了讓杯狀細胞產生黏液蛋白,它們需要短鏈脂肪酸(SCFAs),而短鏈脂肪酸是腸道微生物代謝膳食纖維時產生的。
腸道菌群失調,即腸道微生物組成失衡,會導致這道屏障的功能障礙,因為微生物群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短鏈脂肪酸。
當短鏈脂肪酸生成減少時,黏液層變薄並變得更易滲透。炎症性腸病、乳糜瀉、食物過敏、肥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都與黏膜屏障功能障礙相關。
《腸道》雜誌的文章指出:「腸道黏液層的更新過程包括黏液合成、分泌和降解,這是一個需要調節和平衡的精細過程,以確保黏液維持最佳的保護功能。」
飲食與黏液
文章指出,膳食纖維可以成為促進粘蛋白生成的有效策略。來自低度加工的全穀物和植物的膳食纖維若占飲食總量的至少15%,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黏膜屏障。
研究表明,在食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纖維含量較低的「西方飲食」三天後,黏膜層變得更易滲透。炎症性腸病與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相關。
富含植物的飲食與更豐富的微生物群落相關,有助於預防腸漏症。
蓋伊說:「多吃植物性食物,因為它們有助於形成黏膜層,我不是說不要吃肉。我是說植物性食物應占餐盤的一半以上,而且要種類繁多。儘可能多地吃各種顏色的食物。」
《腸道》雜誌的文章指出,某些益生菌似乎對黏液生成有積極影響,例如雙歧桿菌長鏈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它能恢復黏液生長,以及乳酸菌雷特氏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它在增加黏膜層厚度方面發揮作用。
蓋伊表示,在飲食中去除任何化學成分,包括超加工食品、汽水和酒精,無疑會有利於更健康的黏膜屏障。
楚特坎指出,限制使用抗酸劑、非甾體抗炎藥、止咳藥和抗生素等藥物也至關重要,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對腸道健康造成危害。
最近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發現,抗生素不僅會殺死參與維持健康腸道屏障的益生菌,還會直接損傷腸道黏膜層。
楚特坎說:「這些影響是災難性的。我認為問題的一部分在於,人們普遍認為,『哦,大家都在服用這些藥物。大家都在服用抗酸劑。大家在都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而事實上,當你仔細想想,大家也普遍處於不健康狀態。」
原文:Mucus: Understanding Your Ally in Battling Illnes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