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校園裡,霸凌問題並不少見。對新移民家庭來說,孩子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大,更容易成為被針對的對象。許多家長會送孩子去學武術,希望孩子在遇到霸凌時能保護自己。然而,一個現實問題隨之而來:孩子如果在校園裡出手,算不算正當防衛?會不會因此惹上麻煩?
一、什麼是校園霸凌?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定義,霸凌(bullying)包括:
言語霸凌:嘲笑、辱罵、威脅。
身體霸凌:推搡、拉扯、毆打。
社交霸凌:孤立、排擠、散布謠言。
網路霸凌:在社交媒體攻擊、散佈惡意照片或言論。
這些霸凌不僅傷害孩子的身體,更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抑鬱甚至退學。家長的擔憂並非多餘。
二、法律上的正當防衛
陶忠先直言:「孩子能不能動手,要看情況。」在美國法律中,正當防衛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
必要性(Necessity):必須確實面臨即時危險,為了脫身才出手。
合比例性(Proportionality):反擊的程度要和威脅相當,不能過度。
舉例來說:對方只是言語嘲笑,孩子揮拳打人,不屬於自衛。對方拳打腳踢,孩子用動作擋開、還手,讓自己脫身,可能屬於正當防衛。
對方已停手或倒地,孩子卻繼續攻擊,則會構成防衛過當。陶忠先強調:「重點不是打倒對方,而是制止危險。」
三、學校的零容忍政策
即便法律允許防衛,學校卻往往有更嚴格的紀律。美國多數學區實行「零容忍政策(Zero Tolerance Policy)」:只要發生肢體衝突,不分誰先誰後,雙方都有可能被停學或記過。這裡最矛盾:孩子可能在法律上無過,但在校規裡依然要受處分。
四、孩子的應對流程
為了幫助孩子在校園裡「懂得分寸」,陶忠先總結了五步:
退避 —— 有機會就離開現場。
呼救 —— 立刻找老師、校警或同學幫忙。
擋開 —— 對方動手時,用武術技巧擋開,保護要害。
短促反制 —— 若危險迫切,可快速還手制止,爭取脫身。
立刻收手 —— 對方停手,你也停,不再追打。
五、家長—學校—教練的三方配合
孩子一旦遭遇霸凌,三方必須同時介入:
家長:支持孩子報告事件,並保存證據(聊天記錄、目擊者證詞、錄像)。
學校:落實調查與保護措施,而不是只做「雙方處罰」。
教練:在課堂上反覆強調「自衛不是打贏,而是安全脫身」。
陶忠先提醒:「家長不要只希望孩子『能打』,更要教會他們『何時停手』。」
六、孩子能用的「防身話術」
在課堂上,陶忠先常教孩子大聲喊:“Stop! Don’t touch me!” “I’m getting a teacher now.”
這不僅能嚇阻霸凌者,也能吸引旁人注意,留下證據。對孩子而言,這種勇敢喊出來的氣場,往往比拳腳更有力量。
七、結語:勇氣與克制並重
校園霸凌是嚴肅的問題。武術能給孩子自信與力量,但必須與法律和學校規範配合。孩子能不能動手?答案是:只有在真正危險時,才能用有限度的防衛行為保護自己;而即便如此,也要準備好面對學校的紀律處分。「真正的高手,不是打贏了多少人,而是懂得何時出手、何時收手。」陶忠先的一句話,道出了武術在校園中的真正意義。
警拳道武功學院聯繫電話:408 896 0999
每週一 三 五 下午 六點開始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