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美食】

走進曼哈頓400年石街 啤酒杯裡的歷史印記

文/曾蓮

【2025年10月10日訊】每年九月,當紐約秋意漸濃,位於曼哈頓金融區的石街(Stone Street)就會搖身一變,成為德國慶典的縮影。從9月13日起至10月11日,五個週末連續舉辦的「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將這條鵝卵石街道化為德國啤酒花園,隆重的木桶啤酒開壇儀式、德式香腸與酸菜、現場樂隊與「舉杯大賽」,讓食客歡聚一堂。啤酒的泡沫裡,不只是德國節日帶來的歡樂,更是這條有著四百年歷史的街道煥發生命力的體現。

位於曼哈頓金融區的石街(Stone Street)9月13日起至10月11日舉辦「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曾蓮/大紀元)

石街的故事,不僅是一部飲食文化的演變,更是一部城市文明的縮影。從荷蘭殖民到美國獨立,從大火重建到地標保護,這裡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棟磚牆,都記錄著紐約的起伏與重生。

位於曼哈頓金融區的石街(Stone Street),距今已有400年歷史。(Shutterstock)

最古老的啤酒街

石街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624年,當時荷蘭西印度公司在曼哈頓下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在這片初生的殖民地裡,兩條街道逐漸成形:其一是Brouwer Straet(啤酒工匠街),因為街道兩旁聚集了數家啤酒廠;另一是Hoogh Straet(高街)。

1657年3月,啤酒工匠街的居民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請求用鵝卵石鋪設街道,目的是避免風吹沙塵、泥濘難行。這條由居民自掏腰包鋪設的街道在1658年誕生,這個舉措,讓石街不僅有了名字,也開啟了紐約城市基建的先例。

隨著英國1664年接管殖民地,紐約(New York)之名由此誕生。這裡的街道名稱也幾經變更,原本的Brouwer Straet被改稱為Stony Street,Hoogh Straet 則被翻譯為High Street。

十七世紀末,石街逐漸被稱為「英國人區」,因為許多英國商人遷居於此。其中一個例子是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於1693年在此設立了紐約的第一部印刷機,地點就在石街48號的辦公室,如今這裡是酒吧Beckett’s的所在地。但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民眾希望去除與英國的聯繫,遂於1794年將整條街正式命名為Stone Street。

石街酒吧Beckett’s,內有紐約的第一部印刷機的紀錄。(曾蓮/大紀元)

華爾街大火洗禮 烈火重生的石街

1835年12月16日,一場史稱紐約大火(Great Fire of New York)的火災爆發,從華爾街周邊倉庫起始,在強風助力下迅速蔓延。這場火災摧毀了大約13英畝、近700棟建築,其中也包含石街周邊建築。

在慘痛之後,石街進行全面重建。許多現今街道兩旁所見的建築,其風格、立面與格局即出自那段重建期與後續早期二十世紀的演化。重建後,石街逐步轉為商業用途,道路也為乾貨商、進口商的倉庫與辦公場所所用。

晚至十九、二十世紀,石街周圍高樓大廈逐漸興起,街區逐漸被摩天建築包圍,但石街本身的建築面貌仍多保持舊貌。二十世紀中期至末期,該區曾一度凋落並被忽視,街道一度鋪成柏油,甚至有計劃以摩天大樓取代整條街道。

幸運的是,1970年代的金融與地產變動使該計劃擱淺。1980年代建造85 Broad Street摩天樓時,考古部門於地基挖掘中發現原始十七世紀石街遺跡(約埋於現行路面下方6至7英尺處)。這些遺跡透過玻璃展示保留下來,讓人能夠「穿透」現代街道,窺見百年前的道路。

今日石街上的石頭並非400年前的石路,而是在2000年重新鋪設的比利時方石。(曾蓮/大紀元)

今日石街 比利時方石再現風華

到了1990年代,石街周遭建築與街區一度顯露老態,許多建築牆面布滿塗鴉,街道上的柏油路面破裂不堪。1996年,紐約市地標保存委員會(NYC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將石街指定為地標歷史街區(Stone Street Historic District)。1999年,該區再被收入美國國家歷史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重建工程在2000年左右完成,其中包括將柏油路面拆除,以23,000多塊比利時方石(Belgian block cobblestones)重新鋪設現有路面,恢復老街的石板風貌。

今時今日,石街成為一條完全禁止車輛進入的金融區步行街,兩旁林立酒館、餐廳與戶外座位,是曼哈頓的夜生活與餐飲熱點。它既是旅客觀光地,也是當地人下班後聚會、用餐的好去處。

今日石街的比利時方石。(曾蓮/大紀元)

歷史建築賦予石街底蘊,但真正讓城市空間「活起來」的,是人群與節慶。石街正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條鋪滿鵝卵石的古老街道,在一年四季的節慶裡搖身一變,成為狂歡與文化交織的舞台。

位於曼哈頓金融區的石街(Stone Street)9月13日起至10月11日舉辦「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曾蓮/大紀元)

啤酒節上長桌並列、樂聲鼎沸;聖派翠克節則將整條街染上綠色;5月5日洋溢著墨西哥風情;7月4日美國國慶,這裡是煙火前的最佳暖場;冬日裡的聖誕市集,木屋攤位與熱紅酒散發歐洲小鎮氣息;牡蠣節更讓人憶起紐約作為港灣城市的海鮮傳統。這些活動讓石街不只是歷史遺跡,而是一條會呼吸、會隨著節奏律動的街道,把古老的故事注入現代的歡樂,持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腳步與目光。

舉杯共襄相聚之樂。(Shutterstock)

舌尖上的石街 世界美食薈萃

當下的石街,不僅是歷史符號,更是極具活力的飲食街區。這裡彷彿是一場「世界美食地圖」的縮影,讓人一次嚐遍歐洲、拉美與美國經典風味。這裡的餐廳風格多元,有美式酒吧和牛排館、墨西哥酒館、古巴餐廳、愛爾蘭酒吧、西班牙小吃、意大利餐館、生蠔吧等等。

石街上知名的酒館Stone Street Tavern。(曾蓮/大紀元)

Stone Street Tavern是許多人初識這條街的起點。推門而入,昏黃的燈光與木質裝潢立刻營造出一種古樸溫暖的氛圍。最受歡迎的,是它那份熱氣騰騰的四重起司焗通心粉,以及聲名遠播的Hangover Burger,厚實牛肉餡、脆培根再加上一顆半熟煎蛋,豪邁到足以療癒一整天的疲憊。白天,它是附近上班族小酌的好去處;入夜後,酒杯碰撞聲與笑語讓這裡更添活力。

轉個彎,Adrienne’s Pizza Bar的大披薩盤正散發出烤爐的熱氣。這裡的薄底披薩外脆內軟,不論是簡單的瑪格麗塔還是餡料豐富的經典款,都能滿足味蕾。雖名為「Pizza Bar」,卻不僅是披薩,意大利麵、沙拉等一應俱全,氛圍介於酒吧與餐館之間,特別適合三五好友點幾款料理共享。

石街也少不了地中海風情。Gran Via帶來西班牙小吃的熱情:一盤蒜香蝦、一份西班牙辣腸,搭配一杯冰涼的Sangria,彷彿瞬間把人帶到馬德里黃昏的廣場。小盤菜的設計讓人可以邊聊邊吃,體驗「慢食」的樂趣。

若偏愛熱鬧氛圍,Mad Dog & Beans提供墨西哥餐館的繽紛滋味。這裡的龍舌蘭調酒與墨西哥小吃總能引發歡呼,無論是酥脆玉米片配莎莎醬,還是濃郁的芝士薄餅,都充滿了節慶感。

美式烤肉餐廳Route 66。(曾蓮/大紀元)

再往前走,Route 66則散發著煙燻烤肉的香氣。肋排、拉絲豬肉與香料烤雞在木炭火焰上滋滋作響,搭配一杯冰涼啤酒,讓人瞬間置身美國公路餐館的豪爽氛圍。然而,這間餐廳的魅力不僅止於餐桌上的大份量美食,更在於它營造的「遊戲嘉年華」氛圍。有趣的「遊戲菜單」讓人彷彿回到童真年代,桌上足球、飛鏢、桌上冰球、乒乓球、巨型疊疊樂等經典遊戲。店家還貼心提供「桌上遊戲區」,經典的大富翁、拼字遊戲,讓朋友聚會時可以邊吃邊玩,笑聲不斷。

夜幕低垂時,石街最不容錯過的便是Ulysses’Folk house與Beckett’s。前者帶有濃濃愛爾蘭酒館風情,有時還有現場音樂與DJ演出,是金融區夜生活的靈魂之一;後者則是運動迷的最愛,滿牆的電視螢幕播放著最新賽事,與好友一同舉杯歡呼,氣氛宛如置身球場看台。

夏季時餐廳會將桌椅搬至街道中央。(曾蓮/大紀元)

戶外用餐體驗更是將石街的氣氛推向高潮,夏季時餐廳會將桌椅搬至街道中央,一條街道瞬間化為百桌同宴的盛景:啤酒杯碰撞聲與多語交談聲此起彼落,夕陽餘暉下,這裡的氣氛既有歐洲小鎮的閒適,又有紐約獨有的繁華。

石街之所以迷人,在於它並非單純的歷史遺跡,而是一條持續演變、充滿活力的街道。從荷蘭殖民時期的啤酒工坊,到今日成為紐約夜生活的中心,石街走過四百年,依然保持著文化與娛樂並存的精神。這條短短的鵝卵石街,既是紐約最古老的街道,也是最年輕、最活力四射的文化舞台。◇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10-13 17:59 | 修改:2025-10-13 17:59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