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武術的眾多流派之中,有一門年輕而充滿力量的功夫,名為「警拳道」。它的創立者陶忠先,1960 年出生於山東淄博,曾任少林寺武僧副總教練,是一位把傳統功夫與現代搏擊結合起來的武術家。他的理念很直白:「武術不是花拳繡腿,而是真正能打、能防、能養生的硬功夫。」
一、起源:從少林到自立門戶
陶忠先自幼迷戀拳腳,少年時就自己琢磨「三腳貓功夫」。後來,他遍訪名師,卻發現許多所謂高手徒有虛名。這激使他深入研究、以身犯險,以血肉之軀親自實驗,从中破译了众多武林秘籍。再拜少林名师潛心鑽研,並做到副總教練,他才真正找到武術的核心——嚴謹的訓練與武德的內涵。最終,以卓越身手榮獲中國武術散打和功力大賽冠軍。
1992 年,他在山東淄博創辦「警拳道武術院」.1995年,历经十年的精心研练,创立警拳道这一独門武学。寓意「警覺防衛,以拳為道」。同年,中國中央電視台三度專題報導《警拳道實戰搏擊》,使其聲名大噪。2005 年,中國武協組織專家認證,正式承認警拳道為具有研究價值的新興武術。
二、弟子傳承與榮譽
三十多年來,陶忠先桃李滿天下,弟子超過一萬人,分布於中國、美國及世界各地。許多人在武術比賽中嶄露頭角,甚至投身軍警,將所學用於實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弟子 康力,他在世界散打比賽中奪得冠軍,為警拳道贏得國際榮譽,也證明了這一流派的實戰價值。
陶忠先說:「看到弟子們超越自己,比我個人的成就更值得驕傲。」
三、體系:散手、氣功、套路的黃金比例
警拳道的特色,在於它不是零散的招式,而是一套完整結構。陶忠先將警拳道劃分為三大板塊:
散手(50%):實戰為本
散手是警拳道的靈魂,佔比一半,強調「快、準、狠」。
打法:強攻、反彈、封閉、飛身等多種戰術。
掌法:以扇掌单封贯耳為精髓,講究放长击远、剛柔並濟。
擒拿:擒拿、卸骨、鎖喉、锁筋、拿穴,制敵於瞬間。陶忠先形容道:「出手如闪电,幾秒便能制服對手。」
氣功(30%):內气外功并练
氣功在警拳道中並非表演,而是将功力注入到散手技术中去,如虎添翼,二者完美结合,可练就一招制敌之绝招。
內气:用5种气法周身運行,打通气道,从而提升内劲、增强爆发力。
外功:练习铁脚功、鹰爪功、一指禅、五毒掌、铁膝功、铁肘功、鐵頭功、鐵布衫等,增强各部位分子密度,达到金盾钢矛之硬度,对进攻、防守更有利。
醫理應用:結合中醫經絡,強調防護與康復
空勁六層次:逐步由感受氣流到外放勁力,循序漸進。
套路(20%):武术美学。展現身体灵活性,是武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套路雖比重不高,但承載文化與協調訓練。
包含空勁斩穴拳、乾坤双节棍、三人对练等套路。讓學員在身法中理解傳統武術的精神與美感。
四、理論:武醫結合
警拳道的一大特色,是以「武醫結合」為理論基礎。陶忠先認為,武術的實質並非玄學,而是基於經絡學與解剖學的應用:打中章門穴,可能使肝臟受損;擊中啞門穴,會導致瞬間失聲。陶忠先在攻讀武術碩士課程時,從現代醫學角度印證了這些傳統經驗。警拳道因此不僅能制敵,還能養生、康復,做到「武」與「醫」的統一。
五、武德:力量之外的克制
「真正的高手,懂得克制。」陶忠先常告訴學生。練武的目的不是耀武揚威,而是先自保,再助人。對素人來說,練過武术散手的人可以讓對手毫無還手之力,但若一味重傷他人,便是「勝之不武」。
在美國,許多華裔家長送孩子學警拳道,是為了防身或增強自信。陶忠先提醒,武術更重要的是紀律、毅力和仁義,不可随便出手。只有在競技赛场才可以充分发挥,一招制敵。
六、教育與文化:從課堂到舞台
在矽谷的警拳道學院,學生來自不同族裔。華裔孩子透過功夫找到文化根基,非華裔學生則從拳館打開認識東方的窗口。
春節遊行、多元文化節、校園演出上,警拳道學員的功夫表演總是贏得一片掌聲。比賽中奪牌,也為學生日後申請大學加分。陶忠先說:「武術不只是課外活動,它是一種人生資產。」
七、文字傳承:《警拳道》一書
2023 年,陶忠先出版 604 頁的《警拳道》,收錄 2200 多張照片、30 多萬字,被中華民國國立博物館收藏。這是他畢生心血的總結。
對於這部專著,中外專家一致肯定:
張山(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國武術九段):本書揭示許多武林祕笈,「會啟發世界武壇的新思維」。
簡琪(美國《功夫》雜誌社長):它「內容豐富,尤其斷穴術與氣功絕技,對世界武術界具有深遠價值」。
冯德卓(中國武警总教練):認為本書「融合散手與氣功,是武術研究者的寶典」。
八、結語:文化的橋樑
從少林寺到矽谷,從擂台到聯合國總部,陶忠先走過了一條獨特道路。他既以絕技震撼世界,更以精神影響學子。
「武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打倒多少人,而在於帶動多少人,走向更強壯、更自信、更有品格的人生。」
今天的警拳道,不僅是一门独立武学,更是一座連接東西方的文化橋樑。
警拳道武功學院聯繫電話:408 896 0999
每週一 三 五 下午 六點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