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與運動科學的交會

專訪警拳道武功學院院長陶忠先

記者/郭簡

在現代社會,武術常常被看作一種傳統文化,而運動則是實證科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陶忠先的眼中,兩者其實在很多地方說的是同一件事。

動作設計:經絡線與肌肉鏈

「力由腳發,貫於腰,形於手。」陶忠先解釋,這是傳統武術的基本原理,意思是力量從脚下產生,經由軀幹傳導,再到特定部位釋放。他說,這與現代運動醫學所講的「動作鏈(kinetic chain)」如出一轍。「西方講核心肌群協同發力,我們講氣血貫通,本質都是全身一體。」

呼吸訓練:氣與氧的雙重視角

武術裡講「拳打七分力,三分留於氣」,強調呼吸與動作合一。陶忠先說:「呼吸帶動氣血,就像汽車要油路暢通。」而在運動醫學看來,深呼吸能增加血氧輸送效率,吐氣收腹能穩定核心。「兩種說法不同,其實都在強調呼吸是力量的根源。」

傷害預防:拉筋與柔韌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陶忠先笑著引用老話。他指出,壓腿、下馬步,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打開經絡。醫學上也證明,拉伸能提升關節活動度,減少運動傷害。「老一輩師父都懂,拉筋不是花架子,而是最好的預防醫學。」

心理調適:武德與心理韌性

「未學武,先學禮。」陶忠先說,武術不僅是身體訓練,更是一種心理教育。長期訓練能讓人冷靜沉著,遇事不慌。他把這比作現代運動心理學的「心理韌性」:「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能控制情緒,才是真正的強者。」

養生與康復:穴位與恢復

練功後,陶忠先常教學生全身拍打,震撞刺激全身上下、前后不同穴位,幫助消除疲勞。現代醫學則用「主動恢復」的概念來解釋這一點。

 「我們叫以練養身,他們叫運動康復,殊途同歸。」

結語

從經絡到肌肉鏈,從吐納到深呼吸,從穴位到康復,武術與運動醫學其實在進行一場東西方的對話。「一個講形象的語言,一個講數據的語言,但都在揭示同一個人體。」陶忠先說。 對普通人來說,學武術不必是為了打鬥,它更是一種理解身體、保持健康的方式。

警拳道武功學院

聯繫電話:408 896 0999

每週一 三 五 下午 六點開始教课

 

發佈:2025-10-08 15:45 | 修改:2025-10-08 15:4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