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手指養護祕笈(二)

用對養護方法 植物會比人類更長壽(下)

作者: 川原伸晃 (園藝家),譯者: 方嘉鈴

一般園藝或植栽業界的習慣是:「賣出去後,剩下就是消費者自己的事」。但我的做法不同,從開業以來,我盡力確保消費者購入的每一株植物,都能受到長期支援,為此提供各種後續服務。周圍許多人或同業都對此感到相當不解。(承上文︰用對養護方法 植物會比人類更長壽(上)

善用「植物照護」服務 助你告別黑手指

我開店的初衷與核心概念,是追求植物的永續生長,推出這樣的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不斷回應消費者的需求,例如植物出現異狀時,幫它做健康檢查;植物長得太快或太大,或土質變差時,來協助換盆;顧客搬家或長期出差,可把盆栽委託給我們的「植物旅店」暫時照顧。

在協助消費者的過程當中,我們累積更多知識與經驗,對於推出讓消費者安心照顧植物的服務也越來越純熟。尤其在那個還沒有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社群平臺的年代,我們必須活用各種現有的通訊方式,像是電話、郵件等,為消費者提供各種諮詢,甚至在必要時,會親自前往顧客住處確認植物狀況。

這些都是為了回應消費者生活方式與需求,而提供的相關配套措施,當時我並沒有為這些服務命名。

隨著時代演進、智慧型手機普及,包括LINE 等通訊App 越來越普及,消費者使用植物健檢與諮詢服務的門檻大幅降低,隨時都可以拍照、傳訊,甚至線上通話。這讓我們的服務逐漸受到關注,使用人數急遽上升。此外,使用過植物照護服務的消費者口耳相傳,也讓我們被許多媒體報導介紹。

我們的顧客與日遽增,讓我開始覺得應該為這些服務取一個專屬的名字。當時曾想過包括「植物醫院」(Plants Hospital)、「植物醫生」(Plants Doctor)或「植物救援」(Plants Rescue)等各種名稱,但不論哪個,似乎都跟我真正想要傳達的概念有落差。就在這時,我偶然遇到了一本書。

良好的植物照護 讓人生深具意義

哲學家廣井良典在著作《Care 學,跨越邊界的關心》(暫譯,臺灣未代理)中表示,比起其他動物,人類有更強烈的社會性,所以會本能的關心他人或其他物種。

但Care 這個單字可以從許多層面來解釋:對人,可指包括醫療與護理等行為;對寵物,意思是照護(Pet Care);對無生物則表示保養,例如鞋子保養(Shoe Care)等。從廣義的概念來看,Care 可以解釋為「對人事物產生『想關心』的情感」。因此它所涉及的對象與範圍,並不僅限於人類,無論是生物或非生物,只要產生在意、被吸引或想予以關注……這些心情都是Care 的起點。

在廣井良典的另一本著作《再論Care》(暫譯,臺灣未代理),介紹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學說。廣井良典引述海德格的論點,表示:「因為有了關注( Care),才賦予世界存在的意義。」

這句話讓我想起幾年前,接受某家媒體採訪時的往事。

該媒體派了一位記者與一名攝影師,我們一邊為採訪做準備,一邊閒聊。攝影師說:「那條坡道能看見許多漂亮的櫻花,沒想到櫻花這麼早就開了,真是令人驚訝!」

我在前幾天也注意到這件事,所以聽到攝影師提起這個話題時,忍不住回應:「這一帶種的是河津櫻,花期較早,是早櫻的代表品種之一。而且它們開花的顏色比染井吉野櫻(按:又名東京櫻花、日本櫻花,雜交種,是目前最廣泛種植於日本的櫻花,也是常見的園藝品種)更濃郁,就算只是初開,存在感也相當強烈!」

而記者在來的路上因迷路而不斷盯著手機導航,完全沒發現櫻花的存在,狐疑的問:「什麼?有櫻花?」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初開的櫻花,因為攝影師的關注而產生存在意義,對攝影師來說,櫻花讓人感受到春意到來。但對記者而言,他基於不能遲到的責任感,注意力都在導航上,那條坡道除了可能讓他們遲到外,沒有其他意義,坡道兩旁的櫻花也彷彿都不存在了。

因為這件事,我忽然領悟「因為有了關注,才賦予世界存在的意義」的真正含意。

整個世界並非一開始就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而是因為我們開始Care,它才產生意義。如果我們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那麼,無論花朵綻放得多美麗,我們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彷彿眼前一片空白。

順著該脈絡來看,「觀葉植物可塑造環境與空間的氛圍,讓生活變得有意義」,而它們需要我們用心Care(關注、養護),人類又是少數會關心其他物種的生物。總結這些概念,我的解讀是:人類透過關心觀葉植物,讓生活增添色彩、讓世界產生意義。

就這樣,我被Care 一詞所隱含的豐富概念深深吸引,於是在2018年,將新事業體中「所有與植物相關的服務」正式命名為植物照護(Plants Care)。

效法植物智慧:順應自然而活

我從十多歲開始,踏上園藝的修業之路,幾乎從早到晚都被植物圍繞著,學習如何照護及與其相處,轉眼過了二十多年,我對植物的理解與認識也越來越多。但越是深入理解,我對於它們的智慧也越感到訝異。

在近年的許多研究中,紛紛指出植物具備了超越動物的認知功能,它們不只擁有記憶,甚至還能「自主移動」。部分科學家表示,這些花草樹木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不僅能彼此合作,還能與其他昆蟲或微生物「各取所需」,建構出豐富的環境生態。

對於植物的智慧,我深有所感。尤其人類世界越來越複雜、混亂,我們應好好向它們學習如何順應自然,藉此找到生存之道。了解植物有助於我們反思生命,關於這方面的體悟,我會收錄在這本書的幾篇筆記中,與大家分享我的植栽哲學。

(大是文化提供)
(大是文化提供)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盆栽急診室:葉子變黃、掉葉、病蟲害、換盆、修剪分枝, 百年園藝老店繼承人的綠手指養護祕笈》,大是文化提供 )

責任編輯:曾臻

書摘。(大是文化提供)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11-27 04:26 | 修改:2025-11-27 04:26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