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校園槍擊 舊金山專家談「比控槍更重要的事」

【大紀元2022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俞元採訪報導)近期舊金山奧克蘭,以及全美各地的示威者舉行了反槍支暴力的遊行集會,國會兩黨參議員亦達成進一步管制槍支的框架協議。不過,防暴專家和教育專家認為,這些遠遠不夠。

專家們告訴大紀元,在研討控槍之外,還要考慮防範槍擊案的「感染效應」、關注槍手犯罪前的徵兆,以及媒體的社會責任、學校的教育取向等等。

陳錫澎:年輕人效仿兇手想出名

「每一次槍擊案發生後,各類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街頭巷尾的談論,兇手信息出現在媒體顯著位置,一個默默無聞的孩子,一下子家喻戶曉。許多想出名的學生,可能就會效仿兇手的行為。如果媒體能低調簡單地報導,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效仿者,大規模槍擊事件會大幅減少。」奧克蘭華人商會會長陳錫澎說。

調查顯示,多名大規模槍擊案兇手,襲擊前留下的信息表明,他們渴望成名,希望得到廣泛的新聞報導。犯罪學家認為,這種感染效應在這些危險的槍手中是最強的,「在這些追求名聲的槍手和被殺害的受害者人數之間是存在統計關係的」。

2018年佛州校園槍擊案的兇手,曾經在監獄裡收到了一袋又一袋的「粉絲」信件,包括十幾歲女孩寫給他的情書。

「防患於未然:關注槍手犯罪前的徵兆」

「很多兇犯在未成年的時候,就屢次犯有前科。雖然一開始是輕罪,如果他沒有受到任何實質的懲罰,他會覺得傷害別人無所謂,壞事越做越大,最後無法收拾。有人說小孩小,不用坐牢,這是在縱容他犯罪,實際上是在害他。」陳錫澎說。

他進一步說:「許多槍手在犯案前會在網上留言,暗示他準備幹什麼,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因此對犯有前科的年輕人,FBI應建立專案管理,關注他在社交媒體的言論,防患未然。」

據媒體報導,美國德州小學槍擊案的兇手,案發4天前,他曾在社交媒體發布一張兩枝半自動霰彈槍的照片。

奧克蘭華人商會會長陳錫澎表示,支持、贊助華埠商戶街坊自發組建「藍天使義工巡邏隊」,華埠因此成了凶名在外的奧克蘭的避風港。

教育專家:要培養學生思考做事的後果

旅美教育專家陳彥玲對於槍枝暴力問題,則看得更為深遠。

「現在學校的教育過度強調個人,人的感情就會超過判斷力,就會衝動。學生咽不下那口氣時,不能用理智去紓解,就通過感官來釋放。」她說道。

陳彥玲進一步闡述說,學校在學生還太小、對教育分辨思考能力還不足的時候,就把權力放給孩子,最終可能扭曲孩子的成長。

她舉例說,學校告訴學生「你認為你是什麼性別的人,你就是什麼性別」,不用去顧及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例如一個男生,認為自己是女生,就去上女生廁所。「他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對於女生,對於整個班級、學校,以及自己的家庭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陳彥玲强調說:「真正的教育,是要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絕非放縱學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她還舉了一個例子。美國曾經有一個州要通高速公路,足足評估了兩年時間。因爲當時這個州的教育,是要把這個環境議題帶進中學校園,讓中學生實實在在地討論高速公路對家鄉的影響,帶來繁榮的同時,要付出多少代價。「過去的教育有這個遠見,思考問題的基點是利他的,考慮的是給整體帶來的長遠利益」。

陳彥玲補充說:「如果媒體為了吸引大眾注意力,過度渲染暴力、刺激人的感官慾望,就會影響大眾對社會價值觀的判斷。當整個社會大環境養成了人不願意去思考行爲後果的時候,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很粗暴,不是動手,就是動槍。」

陳彥玲最後說:「媒體在做報導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初衷。做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是傳遞正確的普世價值。學校教育,要遵循美國的立國精神,要有信仰,要教育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考慮做事情的後果。」

責任編輯:龍騰云 ◇

作者:俞元

follow me :
大紀元時報舊金山分社記者,主要報導工商新聞、焦點話題、人物專訪,以及時事評論等。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