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千年前沉船揭示古代複雜的歐亞貿易網

【2023年01月07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瑞昌編譯報導)公元前1320年,一艘滿載大量貴重金屬的船隻,在地中海的烏魯布倫東海岸附近發生事故沉沒。三千多年後,這艘船被打撈上來。通過研究,當時的一個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的複雜的貿易網浮現在人們眼前。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藝術與科學考古學系、德克薩斯大學和愛琴海史前研究所等其它考古團隊,共同研究了這艘1982年從土耳其境內的烏魯布倫(Uluburun)打撈上來的船隻,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報告,於2022年11月底正式發表在《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他們發現,沉船裡面有約一噸重的錫金屬和十噸重的銅金屬,錫金屬對當時來說是十分稀有和貴重的。這批貨物足以為五千多名士兵裝備武器,或做成更多生活器皿。

三千多年前的人們正處於青銅時代,青銅可謂是歐亞大陸當時的「高科技」。那時有中國的商朝、希臘的邁錫尼和伊拉克的亞述等文明,在他們的奢侈品、生活器皿、武器和祭祀用品等上,高度使用青銅金屬。

青銅是由銅和錫按一定比例熔煉而成的合金,銅礦在歐亞大陸取得相對容易,但錫礦卻相當稀缺,得在特定的質地礦床中才能挖掘到,因此錫礦可謂是青銅時代的重要戰略資源。目前在地殼中發現的銅礦含量是錫礦的30倍。

為了搞清楚這些錫金屬從何而來,科學家們使用鉛(Pb)同位素、痕量元素(某一元素在樣本中小於100微克)和錫(Sn)進行同位素分析的組合方法對烏魯布倫沉船中的105塊錫錠(占錫貨物總量的91%)進行了全面分析。

經過多方面測定,並對比世界各地錫礦場、史料和過往考古研究資料,發現這批錫錠有六成左右與附近土耳其金牛座山脈的來源一致。此外,有近四成卻來自於烏茲別克斯坦一個名為穆西斯頓(Mušiston)的史前礦山上,但該礦山距離船難地點2,000多英里(約3,200公里)。

這項發現對科學家來說非常不可思議,因為產礦地與船隻遇難地之間若要進行貿易往來,需要先跨越崎嶇不平的伊朗高原和寬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才能完成貨品交易,這也顯得錫金屬在當時是珍貴的。

經研究發現,這些錫金屬從中亞到地中海的政治和經濟活動往來關係複雜。這批錫礦源主要被中東的一些高地的遊牧民族擁有,且距離當時的一些商業中心和帝國十分遙遠。

過往的考古資料顯示,當地的人與一些小型的農村經常進行貿易往來,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社區網絡。當時的人們主要從伊朗高原北部邊緣通過帕米爾和天山山麓向東延伸至中國,再向北延伸至阿爾泰山脈,進行資源交換。

科學家們經過多方面考古對比和烏魯布倫沉船中錫錠的來源,最終證明了青銅器晚期的中亞和地中海之間,曾有大規模商業聯繫和貿易。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藝術與科學考古學教授邁克爾‧弗拉切蒂(Michael Frachetti)對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新聞社表示,「看來這些當地礦工可以使用龐大的國際貿易網絡中的陸路貿易等形式,將這種至關重要的商品運到地中海地區。」

邁克爾教授解釋說,「我們發現在青銅時代晚期的歐亞錫交易基礎,是一個文化多元化、多區域和多方向的貿易體系,這是以往難以想像的。這解釋了幾十年來研究人員想了解的,青銅時代帝國是如何消耗和獲得大量的青銅金屬的,因為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尋找足夠錫金屬,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他還表示,「更神祕的是,採礦業似乎是由小規模社區或自由勞工經營的,他們能夠與其它國家的國王、君主或其它政治組織進行談判。」

進行鉛同位素分析的早期研究人員之一、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教授阿斯里漢‧葉納(K.Aslıhan Yener)則表示,「現在疫情和戰爭讓我們意識到,人們是如何依賴複雜的供應鏈來維持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水平。」

她解釋道,在史前時期更是如此,當時朝代和王國的興衰,可能會因為氣候或民族遷移等變化因素,破壞原本穩定的錫金屬供應鏈或貿易網絡,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目前,該團隊計劃繼續研究船上呈現「牛皮」形狀的金屬錠從何而來。由於金屬在開採後進行熔煉時,需要進行形狀大小的標準化,才利於交換或貿易,類似於交易貨幣概念,但船上的金屬錠形狀來源,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謎。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