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熱炒新質生產力 專家揭背後騙術

【大紀元2024年03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目前,中國經濟下行,中共當局的應對方式是:繼續保持安全優先於經濟,並創造新名詞「新質生產力」企圖糊弄海內外人士。

專家表示,新質生產力並不那麼單純,除了掩飾當下的經濟困境外,還可能會是發明區別西方的另外一整套經濟敘事方式,把因中共制度所造成的經濟問題本身洗白。

當局為何突然熱炒「新質生產力」?

中共黨魁習近平去年9月份視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隨後被寫進去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又成為今年1月底中共政治局第十一次學習會議討論的主題。

3月5日,習出席江蘇代表團再次提及新質生產力,說要「搶抓科技變革機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其中「新興產業」與「大新興產業」可能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範圍所指。

這個新名詞又不出意外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共總理李強在報告中首次把建立所謂現代化產業體系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第一位,並新增了「新質生產力」,說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被列為政府工作的第二位,擴大國內需求則排在第三位。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強報告在不折不扣地實施習的想法。

相對而言,前任總理李克強更加關注保民生、保就業、擴大內需。李克強去年報告中,擴大國內需求排在第一,也談到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但在李強的報告中,國企改革的陳述不見了。

圖為2023年3月5日,中共兩會開幕前,警察在天安門廣場旁站崗。(Greg Baker/AFP)

當局突然熱炒的「新質生產力」,令很多人感到困惑。

路透社認為,當局是想通過讓民眾關注未來增長前景,轉移對中國當前經濟困境的注意力,包括消費者信心疲軟、房地產危機和地方債。但是如何實施這一願景、依靠何種路徑和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仍含糊其辭,而現實情況是:市場力量退卻,中共政府在主導。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王國臣授權)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分析說,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先進技術都被美歐卡脖子;二是過去投資效率低落,變成債務推動成長模式,增加了債務。

「但未來產業或戰略型產業的投資效率也很低,過去的數據顯示,投資大致上是兩位數,產值只有個位數,可是又碰到中共體制,這種低落的情況就會更明顯。」他說。

「在習的指揮下,總不能坦白說投資效率很低,只好換一個名詞叫做新質生產力,生產力沒辦法提高,那只好靠宣傳。」

以前每當中共經濟出現問題,都會編造新詞語來掩飾,比如明明是裁員和失業,偏偏叫靈活就業、優化,或者慢就業,更有甚者,叫「向社會輸送人才」。

悉尼科技大學副教授馮崇義對大紀元表示,共產黨不斷提起一些莫名其妙的口號,經濟起不來,就開發一個新技術或新的什麼東西,找藉口來去掩蓋罪錯。

他說,胡溫時期一直要保8%的增長率,沒有8%的增長,整個社會福利、就業都難以維繫。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降到5%、3%甚至1%,企業一片片倒閉,房地產會爆雷,失業人口非常龐大,現在中國經濟增長變緩,那麼怎麼辦呢?

「能不能提這個口號出來掩蓋,就是我增長慢了,但是我質量提高了,這是共產黨的騙術。自欺欺人,去標榜它有進步,它有發展,它有進展。」

當局經濟政策  讓中國經濟走鋼絲

當局將希望寄託在「新質生產力」上,作為在房地產市場低迷、人口迅速老齡化和地緣政治緊張情況下保持增長勢頭的解決方案,未來幾年還可能會轉化為具體政策,為被認定為「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項目和企業提供國家支持。

這引起不少學者的擔憂,因為在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中,所謂「戰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本身不太可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大部分就業仍在服務業,像當局宣傳的新三樣:電動汽車、電池、綠色能源,對整個經濟的貢獻比例很小,取代不了房地產行業。

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馮崇義提供)

另外一個風險是,中共已在產業升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成效仍不顯著,政府大幅增加對研發領域的補貼,卻很少有回報,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重複投資和浪費。當局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和政府的嚴格控制,也會阻礙創新、外國投資以及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馮崇義表示,中共以前搞芯片大躍進、搞高鐵,都屬於無效投資、沒有回報。習近平現在又回到靠國企來開發什麼新的東西,銀行就會繼續收割老百姓的存款,低利息貸給他們,他們不用負責任,打水漂了就打水漂了。

「如果他靠國企就能夠高速發展經濟,中國就不需要改革了,就不需要鄧小平了。」他說。

王國臣表示,2012年左右中國大陸服務業的產值事實上已經超過工業了,可是習近平一直想回到工業上去,因為服務業特別強調創意和思想自由,習近平和共產黨不喜歡這個東西,工廠式的管理比較容易管控。

「他還是心心唸唸想要提高工業,而不是去發展服務業,把阿里巴巴打掉了,那把網路平台打掉了,把程序員變成在工廠作業的作業員。」他說,「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如果中國大陸想要經濟發展的話,很顯然必須處理中共的一黨專制問題。」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黃大衛授權)

「經濟發展是否衰退不是優先的考慮,它們(中共)考慮的是控制一切經濟,這個先決條件決定了其一切做法。」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告訴大紀元,國有經濟沒有活力,但從北京的角度出發,與其讓民營經濟不斷壯大但不在控制中,寧願得到打折的經濟,也要控制在手上。

觀察者還擔心,由於中國沒有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去支持這個巨大的結構轉型,如果不進行改革,中國內需可能不足以支持新政策產生的所有產能,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所有這些屬於新質生產力範疇的商品出口,包括支持性政策和補貼,世界各國也有可能對此做出反擊。

目前美歐都不約而同提出反制措施,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安全調查或設立貿易壁壘。

獨立研究機構榮鼎集團聯合創始人丹尼爾‧羅森(Daniel Rosen)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如果(中國)不消耗自己生產的產品,那麼所有這些東西都會流入國際市場。」

羅森說,以電動汽車為例,「全球每個主要消費市場目前都在考慮徵收緊急關稅,將其拒之門外」。

「我認為中國(中共)目前的政策設計不穩定。」羅森說,「不管怎樣,它都會崩潰。它必須被改變——要麼是北京領導層故意改變的——要麼是因為其它國家關上了大門並切斷了它。」

最新一例中共話術  洗白制度所造成的經濟困境  

據大陸經濟學者文章介紹,新質生產力是由「國家領導人」率先提出的新詞彙、新概念,不是源於學術界的創新。

中共黨魁表述新質生產力時,套用了大量的馬列辭彙,比如「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先進生產力」等等。

觀察者已經意識到「新質生產力」這個辭彙,另一個目的是加強中共在數位、科學領域的領導和控制地位,以及黨利用這個辭彙展開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

中共當局為了對抗西方的標準,已經「創造」出「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民主」、「全球XX倡議」等一系列花俏辭藻,雖然令人不知所云,但在宣傳機器的不斷灌輸之下,企圖起到一種稀釋西方普世價值的作用。

「生產力屬於唯物主義經濟學原理,提出這個詞並不那麼單純。」黃大衛說。

他認為,這個新名詞可能是一個未來中國的生產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財富、社會經濟制度發生重大轉變的信號,因為它用另外一個路徑去闡述,確定一整個規矩。

「這意味著他未來可能在更多經濟領域創新一種新的標準、新的理念,來取代這個西方經濟一些規律東西。」

黃大衛分析說,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跟傳統經濟學,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的確陷入了經濟增長的一個困境,還有金融方面的巨大風險。

「他用了新質生產力,就表示不吃西方那套話,目前中國經濟情況用西方標準來覺得他不行時候,他就用他的標準、一種敘事模式,來重新描繪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

然後把目前存在的經濟困境問題,說成是一個發展中的存在問題,不而是中共制度性問題。

「整個馬列主義經濟學裡面,很多創造出很多新的詞語,這種叫敘事模式。」他說,現在說中國國內失業問題、經濟發展問題,這個問題是基於西方經濟學提出來的,所以既然解決不了西方提出的這些問題,那就解決問題本身的標準,那就變成了根本就沒有這個問題存在。

「大躍進」中放衛星,鬧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笑話。直接導致大批中國人活活被餓死。(網絡圖片)

馮崇義表示,共產黨騙術每年都新花樣、不斷地編,從1949年到現在七十來年,從50年代趕英超美,到畝產數幾萬斤放衛星,然後到四個現代化,一直這樣編過來,口號不斷翻新,騙術依舊。

「一旦提出什麼口號出來,官員上上下下又有事做了,又是開會,又是傳播,只要這個黨國沒有結束,它就不斷把戲演下去。」

馮崇義表示,以前就是奧威爾寫的《1984》,就講他們創造一種新語,不斷編東西,謬誤就等於真理,真理就等於謬誤,戰爭就等於和平,自由就等於奴役。

比如共產黨所謂的「解放」,1949年以來分「解放前解放後」,「但49年後農民的土地被拿走,工人不能罷工,知識分子變成異己的力量,資本家被消滅,它解放了誰呢?」

「共產黨的語言腐敗,扭曲語言概念內涵,然後靠排山倒海的媒體掌控,對漢語是很大的破壞。將來共產黨倒了,我們要去清潔這個語言。」他說。

「三藩有話説」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