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

吳惠林:第二十一章 《史蒂格勒自傳》中譯校訂的話

【2024年04月19日訊】在讀本書的同時,史蒂格勒那高大的身影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書中每一個字彷彿由他口中吐出,倍覺親切。儘管這位一九八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已在一九九一年離開塵世,這種感覺卻甚為濃烈。

這本書雖是史蒂格勒的自傳,但作者不愧為經濟史研究者,藉著述說自己一生歲月的流轉,傳達給世人一段頗為珍貴的經濟史:他寫一流大學三個隱含的重要元素,寫生活在其中的智慧人物之腦力激盪,寫時代環境與經濟學家的關係,寫重要經濟理論的演變,寫經濟學者不能學官兩棲的道理,寫芝加哥學派的形成過程,寫真正振奮人心的學理出現的喜悅,寫偉大經濟學家具有凡人自私及相互攻訐的人性面。每個面向在史蒂格勒詼諧而流暢的文筆之下,都引人入勝。

就個人來說,以下幾處印象特別深刻:其一,描述「寇斯定理」產生過程,當二十個舉世頂尖經濟學家由反對到折服於寇斯的說法時,彷彿無垠的天空裡亮出一顆明星,我不但跟史蒂格勒一樣感受到心靈衝擊,也頓時體會到寇斯這位反對「黑板經濟學」的大師之功力。其二,史蒂格勒對反托拉斯、獨占、政府管制之反省,讓我們見識到一位偉大學者勇於自我改進的風範。其三,史蒂格勒強調經濟學家似乎專門在潑改革的冷水,及因經濟學家運用冷靜的腦,使用犀利的邏輯分析探索到問題關鍵處,他引用十九世紀隆菲爾德(Mountifort Longfield)的例子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當時的愛爾蘭,富人在糧食出現短缺時,「善意地」購買小麥,再以「半價」轉售給貧困者,他們以為幫助了窮人,殊不知在供應量有限下,由於富人的購量大增,致使小麥價格大漲數倍以上,窮人所獲的半價也就高於原來的價格,於是反而成為受害者,這也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或是「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之寫照。其四,芝加哥學派泰斗奈特對西蒙斯賞識且維護,不惜破壞體制,雖然事後證明奈特慧眼獨具,但以體制為祭品是否值得?這實在是個難題。

古今中外的自傳汗牛充棟,但都難逃「自我吹捧」、「歌功頌德」的窠臼,史蒂格勒能以史家之筆為時代作見證,當然值得細細品嘗。

一九九四年寫於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三藩有話説」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