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美國的啓蒙之旅(之二)

(大紀元記者郭小卉)琳達葉是資深保險經紀人,並在網上主持旅遊節目「琳達自遊行」。本文根據她自述整理而成。

五月花號

我的建國之旅的第一站是——五月花號。

五月花號是一艘探險船的名字,它是英國的一艘三桅帆船,排水量有180噸。四百年前就是用這艘船,首批清教徒憑借極其有限的信息與航海經驗,勇敢地橫穿大西洋,來到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它並非從英國移民駛往北美的第一艘船隻,但卻是英國移民駛往北美的一艘最為著名的船。

當踏上這艘傳奇船時,船艙內瀰漫著復古的木質香味,徬彿帶我穿越回了四百多年前的時光,狹窄的艙室內擺放著簡陋的床鋪和簡單的生活用品,可以想像到他們當時航程的艱辛。我站在船舷上,吹拂著海風,眺望著無垠的大海,想象著當年的場景。

1620年102位無畏的探險者是如何承受著未知的恐懼、大海的猙獰、疾病的折磨,開啓了人類近代史上輝煌頂峰的時代。在長達兩個月的海上航行中,他們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和挑戰,憑著對神虔誠的信仰,最終於1620年11月抵達了美洲的普利茅斯(Plymouth)港。

普利茅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郡境內的一個城鎮,歷史上它曾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府。

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港,船上的男性一成年人共同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決定建立民治的政府,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殖民的的管理。普利茅斯是繼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之後,第二個成功進入美國的英國殖民地。

五月花號公約

五月花號上的人們上岸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討論著如何管理未來的新世界的問題,最後,他們決定共同簽署一份公約,這份公約是新大陸移民重要的政治性契約,後世稱——《五月花號公約》。公約是在沒有人指導、沒有人強制下形成的社會契約,並由此產生了自治的社會管理體制,用簽約人的自律來保證簽約人的自由,成為後來北美英屬殖民地的榜樣。

1991年的《世界年鑒》評價該公約是「自動同意管理自己的一個協議,是美國的第一套成文法」,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們稱為「美國的出生證明」。

「五月花」號乘客上岸後,把該地區命名為普利茅斯殖民地,他們發現一個空無一人的印第安人村莊,裡面有玉米和乾草垛。清教徒們還沒來得及蓋好房子,冬天就來了。短短的三個月中,二十七名男子、十三名婦女、和十個孩子被疾病奪去了生命,船員中有一半喪生。北美的新生活在痛苦中翻開了第一頁,自由向人們索取了昂貴的代價。整個冬天,他們白天蓋房子,晚上回船休息。直到一六二一年三月,房子才蓋好。三月三十一日,五十三個幸存者離船上岸。

這批勇敢的清教徒們捱過了第一個冬天,但仍面臨巨大的考驗,最致命的是飢俄。他們從歐洲帶來的給養很快就消耗殆盡了,往後怎樣生存下去呢?就在這群人瀕臨絕境的時候,他們的救星出現了。

殖民地來了一個印第安人薩莫塞(Samose),帶來了六十多個印第安人,包括部落首領馬薩索(Massasoit)和英文很棒的斯冠圖(Squanto)。他們簽了和平協定,互不侵犯。斯冠圖教清教徒們種玉米、捕魚、打獵、制做皮毛製品。清教徒們稱他為「上帝賜給我們的最意想不到的禮物」。

一六二一年九月,清教徒們用辛勤勞作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他們邀請了馬薩索和他的部落成員來一起慶祝,並表達感激之情。這就是感恩節(Thankgiving)的由來。清教徒們準備了超級奢侈的宴會,九十個印第安人和五十三個清教徒載歌載舞地歡慶了三天。

先輩國家紀念碑

先輩國家紀念碑(National Monument to the Forefathers)建於1889年,是美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石雕紀念碑之一。它高達81英尺,由整塊花崗岩雕刻而成,莊嚴肅穆地矗立在普利茅斯港灣的制高點上,俯瞰著浩渺的大西洋。

先輩紀念碑。(琳達葉提供)

紀念碑的主體部分是一座巨大的女性雕像,代表著美國,她右手指向天,左手手持法典,象徵著自由和正義。而在她的周圍,圍繞著四座底座,分別是代表著道德、法律、教育和自由的四位神的雕像。道德女神的雕像没有眼珠,代表道德是心法,必须向内看。教育的雕像下面是一位媽媽手拉著一個孩子的小雕像,說明瞭家庭是教育的根本。

雖然這座紀念碑坐落在一個很普通的居民區之內,但是當我站在這座紀念碑前,不僅被它的莊嚴氣勢所震撼,更被它所代表的價值觀所感染。這座紀念碑是對美國早期殖民者和開拓者一份崇高致敬,也是對美洲價值觀和民主精神的莊嚴宣示。這它提醒我們要珍惜並傳承美國的價值觀,永遠銘記那些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的先輩們。

邦克山戰役

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或譯碉堡山戰役,亦稱布里德山戰役(Battle of Breed’s Hill),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1775年6月17日查爾斯鎮北部山地。

邦克山戰役。(琳達葉提供)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後,英國軍隊全數撤回波士頓城內,使到北面的查爾斯鎮地峽變為無人地帶,而南方的多徹斯特高地又可能陷入民兵手中。5月底,英國軍隊試圖突破包圍,開始籌備多徹斯特的軍事行動。6月17日,英國軍隊發現叛逆民兵登上查爾斯鎮山地,建造防禦工事,於是派軍前往攻擊。雖然民兵本身準備不足,指揮上亦多有混亂之處;但是英國軍隊卻因為輕敵及戰術失誤,在到首兩波的攻擊中遭受民兵的重創,攻擊瓦解。待第三波攻擊,英國軍隊才成功奪取布里德山,而民兵則經由邦克山撤走。英軍一共有226人陣亡(19名軍官),828名士兵受傷(62名軍官),是整場獨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鬥。由於英國軍隊折損嚴重,無法發動新一波攻勢,使得波士頓戰事陷入僵局。

此後英軍不再輕視民兵戰力,開始認真看待,邦克山戰役也使殖民地與英國國會關係進一步惡化。殖民地與英國修好的最後機會就此消逝。

站在戰鬥遺址上,可以想象當年的戰士們懷揣自由和獨立的夢想,是如何穿過密林,勇敢地投入到戰鬥中的;漫步在那些曾經是戰場的山坡上,也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壯烈。

邦克山戰役的紀念碑也是這裡的一大亮點。那座高聳的紀念碑是美國人民為自由而奮鬥的歷史的見證,它是對那段艱難歲月的永久紀念。

來克星頓槍聲綠地

1775年4月19日,在來克星頓(Lexington)打響第一槍的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美國獨立而進行的戰爭。 這場戰爭從1775年至1783年,持續8年之久,最終以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破產和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告終。

走進來克星頓,你會被那片極富歷史感的綠地所吸引。這片綠地就是「槍聲綠地」,它見證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想象著當年戰士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奮勇作戰,捍衛著自由和尊嚴。

來克星頓槍聲。(琳達葉提供)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

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

1775年4月19日清晨,天剛蒙蒙亮,800名穿著赭紅色軍裝的英國輕步兵,在少校指揮官史密斯的帶領下,乘著薄霧,偷偷地來到來克星頓村邊。他們正要摸進村子,忽然發現村前的草坪上列隊站著幾十個村民。這些人個個手握著槍, 怒視著英國人,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不知道是誰開了第一槍,英軍少校指揮官史密斯揮動軍刀命令英軍士兵開火,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被拉開,在激戰中有8位民兵戰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由於敵眾我寡,英軍很快衝進村莊,並向康科德鎮猛撲過去。可是他們趕到時,民兵們早已把彈藥庫轉移了,愛國者領導人也隱蔽起來。英軍除了糟蹋糧食外,什麼也沒有找到。史密斯命令士兵趕緊撤退,可是這已經晚了,四面八方響起一陣陣槍聲,一排排子彈從房頂、樹林、草叢中射來,穿著紅色軍裝的英國士兵成了活靶子,一批接一批倒下。史密斯被打得抱頭鼠竄,狼狽不堪地逃回波士頓。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傷英國士兵247人,取得輝煌的戰績。來克星頓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這槍聲像信號一樣,很快傳遍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從此,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火燃遍了北美大地。

「來克星頓的槍聲」也不僅僅是槍聲的意思,而是轉變成一個事件的代名詞,即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

獨立戰爭勝利後,人們把來克星頓當作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徵,贊譽它是「美國自由的搖籃」。美國人民還在來克星頓鎮中心區,樹立了一座美國獨立戰爭紀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槍,頭戴草帽的民兵銅像。碑下刻著一段銘文:「堅守陣地。在敵人沒有開槍射擊以前,不要先開槍;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那麼,就讓戰爭從這兒開始吧!」

下一站,我們將繼續探索美國建國之旅的歷史遺跡,揭開更多關於這段歷史的神秘面紗。(未完待續)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