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情】

聖真納羅節美食之旅 咀嚼小意大利百年故事

文/曾蓮

【2025年09月19日訊】離曼哈頓華埠一街之遙,走進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眼前忽然一亮:紅、白、綠三色燈串在街道上方交織成彩虹拱門,空氣裡瀰漫著油炸麵糰的甜香、炭火烤香腸的辛辣氣息、披薩的焦香與濃郁的番茄味。美食攤位前人潮洶湧,這就是熱情洋溢的第99屆小意大利聖真納羅節(The Feast of San Gennaro),將「小意大利」社區的活力喚醒。若要真正理解「小意大利」,不只是用眼睛看建築,而是要用耳朵聽故事,用味蕾去感受文化。

聖真納羅節與小意大利

聖真納羅節最初於1926年由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移民創立,為了紀念那不勒斯的守護聖人聖熱納羅(San Gennaro)。最初只是一日的宗教慶典,在寶血堂(Church of the Most Precious Blood)裡進行彌撒後遊行。然而隨著社群壯大,慶典逐步擴展為結合宗教、音樂、美食與遊戲的街頭盛會,如今已是紐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裔文化節慶。

十九世紀末,大批意大利移民湧入下東城,帶著家鄉的語言、食譜與宗教信仰,築成了一個「新世界裡的小家園」。當時的小意大利範圍遠比今日寬廣,甚至與唐人街交錯相連,形成一個多元卻緊密的移民社區。披薩店、麵包坊、熟食店林立,街坊之間用意大利語高聲寒暄。

雖然時代變遷,意大利裔居民的數量逐漸減少,但小意大利依然以餐館、甜點店和聖真納羅節維繫著獨特的文化氛圍。

每年9月都會舉辦的小意大利聖真納羅節(The Feast of San Gennaro),將「小意大利」社區的活力喚醒。(曾蓮/大紀元)

五代傳承甜品店Ferrara的堅持

藉聖真納羅節開幕之際,由熟悉意大利文化的Gail Tweedy引路,助筆者開啟了今次的意大利美食之旅。位於Grand Street的Ferrara Bakery & Café,自1892年創立至今已傳承五代,是全美第一家意大利糕點咖啡吧,距今已經133年。

Ferrara第五代經營者、主廚Ernest Lepore(左)與工作30多年的廚師Sandiago。(曾蓮/大紀元)

一進門,玻璃櫥窗裡陳列著金黃的松子餅乾(Pignoli Cookies),外層裹滿來自地中海的松子,內裡柔軟濕潤,咬下一口,是淡淡杏仁的清香。旁邊的彩虹餅 (Tricolor Italian Rainbow Cookies),是三層以意大利國旗為靈感的蛋糕體,夾著杏桃果醬,再淋上半甜巧克力,既是甜點,也是意大利文化的象徵。

Ferrara第五代經營者、主廚Ernest Lepore。(曾蓮/大紀元)

第五代經營者、同時也是主廚的Ernest Lepore向筆者講述家族故事。他原本在加州經營餐廳,因母親健康惡化而毅然回到紐約,接手家業。「這不只是事業,而是一種責任。」他說。看著他與員工的互動,向筆者一個個介紹他的員工,視這間廚房為他的大家庭,既親切又注重細節。此時此刻,彷彿看見了一種傳承的重量——不僅僅是甜點食譜,更是家族親情的延續。

有133年歷史的Ferrara Bakery & Café。(曾蓮/大紀元)

甜蜜啟程 意大利經典甜點Cannoli

如果說Ferrara代表了傳統,那麼卡諾里卷(Cannoli)則是節慶的狂歡。聖真納羅節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就是一年一度的Cannoli大胃王比賽。參賽者必須在六分鐘內狂吞盡可能多的Cannoli,紀錄保持者曾經在短短時間內吃下33個,現場觀眾歡呼聲震天。

「Cannoli King」的意大利經典甜點Cannoli。(曾蓮/大紀元)

另一位與Cannoli緊緊相連的人物,便是被稱為「Cannoli King」的「Baby John」,這位主廚一直堅持自製,以確保甜點的真材實料與正宗風味,自1973年春天以來,他屢屢獲得好萊塢明星的肯定與造訪,Clint Eastwood、Danny DeVito、Katie Holmes都曾是座上賓。咖啡店充滿懷舊氣氛,點一杯濃縮咖啡,搭配一塊Cannoli,找尋地道的意大利滋味。

創辦於1905年的全美第一家披薩店Lombardi’s Pizzeria。(曾蓮/大紀元)
全美第一家披薩店Lombardi’s Pizzeria。(曾蓮/大紀元)

老牌披薩與靈魂番茄醬

披薩或許是全世界最熟悉的意大利美食,位於Spring Street的Lombardi’s Pizzeria被認為是全美第一家披薩店,自1905年起便用煤爐烘烤披薩。咬下一片經典的瑪格麗特披薩,炭火賦予的煙燻氣息與酸甜的番茄醬交織,外殼焦脆,內裡仍然柔軟。這種味道,是紐約人代代傳頌的驕傲。

在「小意大利」的每一間餐廳,都能嘗到炭火披薩的不同滋味,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祕密配方,而這些風味,共同編織出紐約獨一無二的披薩文化。

每一間披薩店都有其特有的風味,炭火烤出的披薩最有味道。(曾蓮/大紀元)

意大利美食的靈魂在於番茄,而老牌醬料Mutti(慕堤)起源的故事,正好體現了意大利人對食材的執著。這個創立於1899年的品牌,至今仍由家族經營,堅持從「新鮮番茄到裝罐」僅需20分鐘,完全不加糖、不加鹽。

創立於1899年的品牌醬料Mutti。(曾蓮/大紀元)

在聖真納羅節的攤位上,Mutti展示了各種番茄製品,還特別設有「挑戰賽」讓遊客現場體驗新鮮的滋味。番茄泥、碎番茄、意大利麵醬,每一罐都像是把意大利的陽光與土地濃縮其中。這份對食材純粹的追求,也正是意大利料理能打動人心的原因。

深受遊客歡迎的Lucy’s Sausage。(曾蓮/大紀元)

堅持一個世紀的香腸小販

說到聖真納羅節,不能不提Lucy’s Sausage。年屆七旬的Lucy Spata,身材嬌小卻精神抖擻,每年仍站在攤位前,親手烤香腸三明治。在她接受家族生意至今,只有2020年因疫情停辦過一次。每年的盛宴期間,每天要烤300磅自製豬肉餡香腸。

「一切都源於我的祖母Lucy。」Lucy Spata提到,她的祖母Lucy來自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在1927年的紐約聖真納羅節期間擺下第一個攤子,用兩個裝滿炭的金屬桶子架起鋼板做烤腸,就這樣開啟了這門家族生意。那時候一個三明治只買25美分。就這樣一代傳一代,每年的聖真納羅節都有他們家族攤位的身影。Lucy表示,並沒有計劃開實體店面,畢竟房租高昂,成本昂貴,多年來他們都是以攤位的角色參與各類市集。

年屆七旬的Lucy Spata(左),用心守護將近一個世紀的家族攤位Lucy’s Sausage。(曾蓮/大紀元)

如今,Spata和她的團隊經營六輛賣香腸的餐車,還有頗受歡迎的牛肉卷和炒西洋菜,以及四輛油炸Zeppole甜點的餐車。 伴隨節慶時間最久的攤位Lucy’s Sausage,成為了聖真納羅節的招牌之一,滋養了數代饕客。她的香腸甚至登上大銀幕,1989年,法蘭西斯·柯波拉在《教父3》中重現聖熱那羅盛宴,Spata和她的團隊參與了兩週的拍攝。

在Lucy’s Sausage攤位上紀念Lucy的丈夫Angelo的相片。(曾蓮/大紀元)

筆者在攤位的位置上發現一張紀念Angelo的相片,原來他是Lucy Spata的丈夫,在2022年布魯克林的一個市集期間突然去世。突如其來的意外,並沒有打垮Lucy的意志,她抹乾眼淚,仍然舉起鏟子,在攤位上忙碌。丈夫的照片掛在攤位的顯赫位置,彷彿一直陪伴著他們一家,不曾離去。看著她翻動鐵板上滋滋作響的香腸,筆者不禁泛起淚光,那香氣裡混合的不只是調味料,更是幾代人對生活的韌性與愛。

咀嚼「小意大利」美食 收穫感動

小意大利的美食,不僅僅是味道,更是歷史、家庭與文化的承載。聖真納羅節讓人們再次聚在一起,在熱氣騰騰的街道上分享食物與故事。真正讓小意大利屹立百年的,其實是日常的平凡:一份甜點、一片披薩、一個香腸三明治,以及一代代移民不懈的努力。

夜幕降臨,茂比利街燈火通明,人潮依然洶湧,熱鬧的音樂與笑聲徘徊耳畔。筆者手上仍有沒有吃完的意大利美食,戀戀不捨離開。轉身走向華埠附近的地鐵站時,心中仍牽掛著那一家家老店,並感慨店主的堅持。這個不夜城,用傳統美食,連結過去與現在,化作城市裡最難忘的記憶。◇

充滿歷史感的「小意大利」街區。(曾蓮/大紀元)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9-23 20:45 | 修改:2025-09-23 20:4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