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二代創繪《這不是我的家》分享文化認同

【2023年03月10日訊】(記者徐曼沅喜瑞都報導)父母來自台灣的年輕華裔第二代游之儀(Eugenia Yoh)和張為(Vivienne Chang)於2019年在台灣學生組織舉辦的校園派對上相識,她們發現彼此都喜愛台灣的美食、文化和濃厚的人情,兩人也都很喜歡「兒童讀物」,於是開始合作創編兒童繪本《這不是我的家》(This is Not My Home)。

2023年3月6日,喜瑞都圖書館舉辦的《這不是我的家》簽書會大受歡迎,左為游之儀。(徐曼沅/大紀元)

3月6日(週一),游之儀在喜瑞都圖書館(Cerritos Library)舉辦簽書會,獲得熱烈反響。簽書會大排長龍,直至圖書館臨近閉館、工作人員頻頻催促方告結束。游之儀去年剛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畢業,主修傳達設計,儘管她目前在北加州工作,但仍樂於與南加州社區分享她的故事。

2023年3月6日,游之儀在喜瑞都圖書館分享《這不是我的家》的創作故事。(徐曼沅/大紀元)

《這不是我的家》描繪一名在美國出生的小女孩莉莉(Lily)搬回台灣居住的心路歷程。開始莉莉對於自己得離開美國的朋友和學校,與母親去照顧在台灣的祖母感到不適應。莉莉不喜歡新家,不喜歡台灣擁擠的市場、奇怪的食物,也不喜歡需要蹲著使用的廁所;台灣的學校、夜市和所有的一切都讓莉莉憤怒和痛苦。但在母親的引導和家人關愛下,莉莉找到了自己的認同。書雖以「這不是我的家」為題,但最後莉莉開始認同台灣,喜歡上台灣的人與文化。

游之儀表示,莉莉的故事原型來自好友,是真人實事改編。這本書不只涉及台灣人,許多移民後代,甚至是不得不搬家的孩子,都可以在莉莉身上找到相似的經驗與感悟。

書中描繪了台灣的很多生活情境,游之儀的母親張雅慧對女兒的成就感到高與、光榮,她說:「游之儀小時候就喜歡繪畫,但不喜歡去複製,她有很多想像力,畫了很多小孩和動物。」於是她鼓勵女兒適性發展,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朝著藝術設計專業邁進。

在高中讀書時,游之儀就為學校義賣的掛歷設計過插畫,畢業後也會回到學校參加義賣。疫情期間,她設計了台灣「六都之美」的防護口罩。為了更深入認識台灣,游之儀還走訪台灣的城鎮村落,蒐集了不少資料。母親張雅慧說:「她對台灣的感情,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其實讓我很感動。」

游之儀設計台灣六都之美的口罩。(張雅慧提供)
游之儀設計、插畫的2023年掛曆。(張雅慧提供)

喜瑞都前市長金凱莉(Coral Chen)擔任簽署會的引言人,她很高興看到華人子弟、在地方成長的優秀青年能有這麼好的發展。她說:「這是公開出版的兒童繪本,可以在各大書店和網絡上購買,是難得的機會。」金凱莉的小孫女也很喜歡《這不是我的家》,她認為這本繪本有助於華裔第二代、第三代接觸自己的文化。

2023年3月6日,簽書會的引言人、喜瑞都前市長金凱莉(左)介紹游之儀的繪本《這不是我的家》。(徐曼沅/大紀元)

排隊等待簽書的Claire雖然在台灣出生,但已在美定居逾20年。她說:「我看到插畫眼眶就紅了,我自己童年也有類似的遭遇。」在美國住久了,漸漸覺得台灣不是自己的家。Claire認為《這不是我的家》不僅是給兒童閱讀的繪本,也會感動很多大人。

參與簽書會的除了孩童與家長,還有許多祖父母為了孫子來排隊。一名台裔移民說:「我是特別為了孫子來簽名,想要讓小孩更了解台灣。」他說,雖然故事主角一開始覺得台灣不是自己的家,但後來覺得台灣才是自己的家,這是很有趣的心路歷程。

游之儀告訴大紀元記者,她將與張為著手創作下一本書,內容是「妹妹與哥哥」的故事,書中將有美國和亞洲不同的生活情境。她說:「這是一本關於每個人的夏日故事。」

游之儀現在是專業的兒童讀物插畫家,在舊金山為出版社設計兒童書籍封面。而同樣就讀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主修商業的張為,將於今年5月畢業,她已經接受紐約摩根大通創新分析師的職位。雖然兩人追求的職業截然不同,但她們將持續熱愛兒童繪本,並繼續創作。◇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1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