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0日訊】二零二三年公映的韓國電影《1947波士頓》聚焦韓國選手徐潤福在1947年波士頓馬拉松賽事上奪冠的曲折歷程,講述了韓國馬拉松選手在二戰前後複雜動盪的歷史背景下,歷經日本殖民期,美軍託管期,先後問鼎柏林奧運會,波士頓馬拉松賽,間隔十一年兩次創造世界紀錄的驚人奇蹟。
上世紀四十年代,徐潤福家境貧寒,雖然善跑,但一心只求跑步掙獎金養家救母,掙不到錢的跑步他根本不在乎。而他未來的教練,1936年柏林奧運會馬拉松金牌得主孫基楨也因當時被迫代表日本參賽受辱而多年鬱郁不得其志,整日裡只知借酒澆愁。這個「三人馬拉松團隊」的幕後靈魂南昇龍出現,不惜抵押自家的房產給潤福悄悄塞錢,挽留其恢復馬拉松訓練。
在準備參加1947年波士頓馬拉松賽的過程中,戰後家國支離破碎,生活異常艱辛,物質匱乏,連基本的營養都成為日常挑戰。然而,在山嶺上,在大海邊,在暴雨中,在烈日下,馬拉松隊員奔跑的身影彷彿帶來一道希望之光,團隊頑強的意志,卓絕的技藝和耐力也在日復一日的磨礪中漸漸成型。
由於韓國當時還未完全形成獨立政府,參賽的各項事宜都只能由團隊自行解決,連參賽邀請都只能靠孫基楨過去比賽中結識的馬拉松選手幫忙。參賽需要的保證人和天價保證金橫亘漫漫波士頓之路,美國軍政府當眾宣布無法獲取美國政府的資金時,觀影者之心也隨之黯然。然而黎明之光總是出現在最為黑暗之時,韓國民眾自發捐助,團結一心,奇蹟般湊齊了珍貴的兩千美元。
前往波士頓的航程就像是整個奪冠過程的縮影,看似簡單的兩點一線,三人卻必須歷經關山:1947年4月8日,他們從金浦美軍停機棚出發,先後停靠日本,關島,夏威夷,舊金山,紐約,換乘各式各樣的飛機,最終於4月14日抵達波士頓。
「過關斬將」來到報名處的三人迎來的竟是多年前孫基楨命運的重複,剛剛新生獨立仍在美軍政府託管下的韓國隊收到了印著美國國旗的參賽服。突然其來的打擊令師徒之間陡生分歧,是要放棄還是放手一搏?
他們抱著置之死地的決心在波士頓召開了記者會,孫基楨傾情陳述韓國獨立與波士頓馬拉松賽所紀念的獨立精神的相通之處,馬拉鬆起源捨命傳遞捷報的馬拉松精神及自己在柏林奧運奪金卻飽經屈辱的經歷……他們最終贏得了參會記者和民眾的心,化解了這一磨難。
這場比賽終於在披荊斬棘中揭開了面紗,觀眾隨著徐潤福矮小而精瘦的身影穿梭於美麗的波士頓,潤福利用山地上坡路段超越了其他選手,離終點只剩七公里時仍然保持領先。
彷彿西天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還少一難,路邊無端衝出的一條大狗絆倒了離勝利一步之遙的徐潤福。受傷的潤福艱難爬起,大批選手已從他身邊匆匆掠過。觀影者至此也不得不灰心絕望,暗自吞咽苦澀。潤福卻毫不自棄,只顧繼續奔跑,奔跑,奔跑,不知不覺中已帶領觀眾直出陰霾,跑向終點……
整部電影好似一場超長的馬拉松賽,觀眾追隨主人公從不停止的腳步跨躍千難萬險問鼎波士頓。人們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歷經重重磨難的烈火淬金,演繹意志力與決心帶來的超現實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