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華人清明節自製青糰「嚐春」

【2024年04月03日訊】(記者徐曼沅橙縣報導)今年4月4日為黃曆的清明節,也是許多華人祭祖的日子。有些僑居美國的台灣移民,選擇在此日前後返鄉祭祀;而柑縣台灣同鄉會會長傅錦郎的夫人陳淑容女士,則是自製應景的「青糰」與南加親友一同「嚐春」。

2024年3月24日,陳淑容製作青糰與友人共同「嚐春」。(徐曼沅/大紀元)

平日就喜歡料理烹飪的陳淑容表示:「清明時節,自然要做點應景的食物。」她利用自家庭院種的「艾草」,取摘嫩葉洗淨後川燙,將葉子用果汁機打碎,和上麵粉、粘米粉和少許澄粉,製作成青糰。

陳淑容說:「艾草對人體健康很好,春天的時候最嫩,做出來的青糰充滿草香。在清明節吃青糰最好,也被稱為『嚐春』。」她表示,製作青糰很容易,揉好麵團,包上紅豆餡,大火蒸8分鐘就完成了。

有些人會直接購買紅豆餡,但陳淑容喜歡自己炒餡料。她分享了一個小祕方,自製紅豆餡除了要加糖,還要加上一小匙「鹽」,因為紅豆餡加鹽可以提香,突出紅豆的香氣。陳淑容先用電鍋蒸煮紅豆30分鐘,然後用大火將水分炒乾,在炒製的過程中加入「奶粉」,她提醒:「不要用牛奶,奶粉的香氣比較足。」喜歡牛奶味重一點的,還可加一點奶油提香。

製作青糰炒製紅豆內餡時可加「鹽」提味。(陳淑容提供)

因為艾葉和紅豆內餡都已經是熟食,所以蒸煮時間不用太久,出爐的青糰會很翠綠,與一般市售的淡綠色不同。陳淑容說:「自家種的艾葉很多,所以我就多用一點,顏色亮麗,也更鮮香。」

青糰又稱「清明粿」,其色澤翠綠,為清明節常見的米食之一。(陳淑容提供)

清明節為春分後第15天,據傳始於古代君王「墓祭」之禮,後被民間效仿,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固定的風俗。人們會在仲春與暮春之交祭祖、掃墓、郊遊。儘管移居海外多年,許多僑民仍保持慎終追遠的風俗。

青糰又稱「清明粿」,外皮鬆軟清香、內餡甜而不膩,是中國江南地區春天常見的時令點心,也是許多台灣人在清明節、寒食節、中元節的米食。客家人稱青糰為青粄、艾糍,除了用艾葉製作,也使用鼠麴草製作──此為閩南、潮汕一帶做法,因而青糰又有「鼠麴粿」之名。◇

「三藩有話説」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