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歲半是反抗和拒絕的年紀;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想要自己做選擇;三歲,是「獨自一人」的年紀。孩子想要「全部都自己一個人」做,否則就會非常生氣。當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已意願的信心,小孩可能會因為媽媽需要感到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自主性。
一歲半到三歲
一歲半是反抗、習慣性地說「不」和拒絕的年紀;是孩子表現出他們有自己的「小個性」的年紀。至少,受不了孩子表達自我的父母是這麼說的。確實,如果我們在相同年紀時沒有表達的權利,要如何接受這種似乎永無止境的反抗呢?
在一歲半前,小孩仍舊是父母願望的延續。他的自主性很低,雖然吃到不喜歡的味道時會吐出來,在想要從嬰兒車中出來時會哭喊,卻鮮少會關心自己衣服的顏色,不太在意自己是想要餵鴨子還是想回家,他讓父母替他選擇。
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已,他想要自己做選擇,想變成一個人。為此,他會跟媽媽作對。為了脫離依賴性,他必須先反抗依賴。否則,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吃馬鈴薯泥是因為自己想吃,還是因為媽媽希望他吃。
如果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你現在想要?可是你得不到的,這能讓你學到什麼叫拒絕。」——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已意願的信心,他可能會順從母親的意願。輪到他當父母時,那個以前無法堅定表明自己的選擇的孩子,會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表明他的選擇。
如果一個媽媽(或爸爸)的小小孩對她說「不」,並拒絕吃飯,她可能會覺得難過,非常難過,因為她會從中推斷出自己是個壞媽媽(這當然是過度推斷)。如果他吃了我做的東西,那是因為它們好吃。如果我做的東西好吃,那就表示我是個好媽媽。如果他不吃我做的東西,那是因為它們不好,因此,我是一個壞媽媽,因為我做了不好吃的東西。
有時,雪上加霜的是,就像要加強媽媽已有的想法似的,小孩會說媽媽「很壞」——孩子的想法當然不是有意識發展出來的,但大部分的媽媽都很容易把它當作一回事。他吃,就等於:我是一個好媽媽。他不吃,就等於:我是壞媽媽。在她們眼裡,這樣的連結很清楚;而因為她們不想當壞媽媽,所以寶寶必須吃飯。
有些父母則無法忍受自己沒有控制權。當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沒有過控制權,他們的父母不讓他們說不,並專制地替他們做選擇。他們需要在孩子身上奠定自己的權力,以避免內心湧現焦慮,也就是那些從幼時就開始壓抑的情感包袱,像是對於自己媽媽的憤怒、羞辱感、沒有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權利的絕望。他們重複了自己父母的行為。
兩歲,是我們學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學著提出要求的年齡。
「如果你繼續要求,我就不給你。」一位母親對女兒說,這是她以前常常聽到的話。但是,從女兒一出生,她就非常注意女兒的需求。她做了一切,只為了要讓女兒有自信……小佐依感覺內心湧起一股渴望,她很自然地說了出來。因為媽媽跟她說過,應該要提出請求。
要提出請求,但不能要求?要怎麼區別?事實上,兩者的差別似乎只存在於她媽媽眼中。如果媽媽願意給她,是因為媽媽認為那是請求。如果媽媽不願給,是因為她認為佐依在「要求」。
兩歲也是自私的年紀。你知道摩嘉娜在小公園裡不會借出她的水桶,因此有先見之明地帶了兩個去。到了沙坑後,另一個小朋友走過來,你拿出第二個水桶,讓他可以和摩嘉娜一起玩,這樣摩嘉娜也不必把自己的借給他。結果白忙一場:摩嘉娜快速地跑向第二個水桶,把它緊緊抱在懷中,這下子拿著兩個水桶的她,沒辦法再玩,但也不願放掉任何一個,她說:「這是我的水桶。」
想想若是你自己的媽媽在當年遇到這種情況,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你被辱罵、被迫借給別人、被批評為自私,你很有可能也會對摩嘉娜做出相同反應與言詞。
但其實,在這個年齡,每個孩子都在經歷自我建構的階段,不能讓任何人——甚至是你——侵犯他的地盤。他的重要課題是辨識出自己身分的輪廓,也就是什麼是我和非我、什麼屬於我、這是我的地盤、這是我的身分、這是我……
當父母無法瞭解一項行為的重要性時,他們常常只會去評斷這項行為。如果我們自己當年被迫抑制了行為背後的重要課題,我們又怎麼能瞭解呢?
「我也想要騎車!」有兩個孩子,但只有一輛腳踏車。孩子接受了用猜拳來決定誰能騎車,伊莉絲輸了。但在三歲這個年紀,她雖然參與了遊戲,卻不能接受自己輸了。她表達自己的怒意是很正常的。我們希望一切都能沒有衝突、沒有哭聲,希望她的表現會像個「大女孩」一樣,也就是像個大人一樣。但事與願違。她只有三歲,她哭了,勃然大怒。
如果父母沒有回溯自己的過去,如果他們仍有被壓抑的憤怒,他可能會難以接受女兒的情緒,尤其是當這一切還發生在公共場合。
但是,只要把女兒抱在懷裡,讓她哭,願意聆聽她的沮喪就夠了:「當我們無法擁有想要的東西時,會想要大吼大叫!我知道這對你來說有多麼痛苦,你有權利把憤怒吼出來、有權利哭泣。我也是,有一次我想要一個玩具,但卻是另一個人得到了玩具。我覺得這不公平,我不想要這樣,但事情就是這樣,而我想吶喊,所以我瞭解你……」
不可思議但卻千真萬確地,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她又抽噎了幾聲,然後平靜下來。
三歲,是「獨自一人」的年紀。孩子想要「全部都自己一個人」做,否則就會非常生氣。是「全部」,甚至還有那些他知道自己還做不到的事。通常,他的媽媽不能理解,她只是想要幫他!從小孩因為我們沒有馬上替他做到他想要的事而抱怨的時期,到我們因為習慣了而什麼都太快幫他做的時期,兩者之間的過渡是很快的。
某些母親特別需要修補自己深刻的無用感。在孩子如此要求自己的自主權時,她們會感覺自己被排斥了。
替孩子做些什麼時,她們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如果不能再替孩子做些什麼,會相當痛苦。有時候,她們會陷入憂鬱中,感到罪惡,厭惡自己。有時候,她們會與孩子衝突,試著「讓他們回歸原位」。事實上,也就是讓孩子回到那個她們可以照顧的小嬰兒的位置。早上,她們繼續替他選衣服、穿衣服、削鉛筆、剝蛋殼……
這麼做的最好狀況是引發孩子極大的怒氣,最糟的狀況則是孩子的服從。小孩可能會因為媽媽需要感到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自主性。
有時,一切會在幾年後進入正常狀態。在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而奮戰後,媽媽放棄了,並允許孩子成長,也為自己重新定位。
有時問題也會越加嚴重。生活全被育兒工作佔據的女性,可能會沒有做好放棄這個角色的準備。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自己的小孩,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不再是小寶寶了。有些孩子會嘲笑並避開這種情況,有些會逃得很遠,還有一些會犧牲自己,有時甚至一輩子都留在媽媽身邊。
要找到保護與自由間的適當位置與適當劑量並不容易,這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步調整。如果我們自己的兒童時期遭遇過太多的傷痛和沮喪,要做這樣的調整並不容易。◇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遠流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曾臻
書封。(遠流出版提供)
●想讓孩子的內心強大 父母千萬別做這些事
●教寶寶收拾玩具 爸媽親自示範效率更高
●孩子常吵架怎麼辦?衝突是機會教育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