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訊】(記者馬尚恩洛杉磯報導)寒冷的冬季是腦中風的高發期。儘管洛杉磯地區相對溫暖,但晝夜溫差較大,中風患者也呈明顯增加之勢。如果家人有中風風險,及時關注並幫助他們預防腦血管意外,就尤其重要。
《自然》(Nature)雜誌近期發表波蘭學者的研究,探討了中風與季節的關聯。結果顯示冬季(12月至2月)中風發生的頻率最高,夏季相對最低。立陶宛和芬蘭學者去年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身體受寒會增加中風風險,特別是缺血性中風。早前澳洲等多國學者的研究,也均顯示寒冷天氣會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中風被列為導致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CDC數據,每40秒鐘就有一人中風發作;每年有超過79.5萬美國人中風,其中約61萬人為首次發作。雖然突發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隨年齡增加,但其實任何年齡段都存在風險。
中風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巨大的損害。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的中風患者,有一半以上出現活動能力降低;中風也是導致嚴重長期殘疾的主因。
對於中風,作為預防科學的傳統中醫,從飲食、運動、情志調節、生活習慣等方面有一套系統有效的預防方法。洛杉磯United University Clinic診所執業27年的資深中醫針灸師侯淑紅(Tina Hou)日前受訪時給出了六點建議。
一、飲食調養
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人們每天吃的食物從中醫角度看也是藥物。如果飲食營養均衡,同樣能起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侯醫師指出,清淡的飲食對降低血壓和血脂都有幫助,要避免高鹽食物(醃製品)。生薑、枸杞、紅棗、桂圓等食材,可幫助溫補氣血、改善冬季血液循環,可適當在飲食或飲料中增加服用。另外,可適當多攝取有助保護血管的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芹菜)、富含Omega-3的魚類(如三文魚)及堅果等。
二、適度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不過侯醫師也提醒,要避免過度劇烈的體育鍛煉;她建議做「緩和」的運動,比如打太極拳、散步或做瑜伽,以幫助氣血運行。
另外,還可以結合穴位按摩:定期按摩頭部的百會穴、風池穴,以及手部的合谷穴等穴位,都有助於疏通經絡、降低血壓、紓緩頭痛。天冷時,還可用艾灸對腎俞、命門、關元等穴位進行溫灸,以提升陽氣。
三、情志調節
侯醫師特別提醒要穩定情緒,避免大喜大怒或過度緊張,因為情緒波動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可練習腹式呼吸或打坐冥想,幫助平穩心境。
四、改善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誘發中風的原因之一。侯醫師建議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晚起,避免熬夜,保持精氣充足。同時,還要戒菸限酒:吸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血管硬化和中風的風險。如果有便祕問題,上廁所時要注意避免用力過度。
五、保暖防寒
洛杉磯地區晝夜溫差大,夜晚經常出現低於10攝氏度的低溫。尤其是冬季的清晨,溫度通常較低。侯醫師提醒,頭部、頸部和腳部特別要注意保暖,防止寒氣入侵、引發血管痙攣。
六、保持血壓穩定
穩定血壓是預防中風的一個重要方面。侯醫師提示,對於體質不同的患者,中醫有不同的穩血壓方法。比如肝陽上亢者,可用菊花、決明子、天麻泡茶降壓平肝;對於氣血不足者,可服用當歸、生地、黃芪等補益氣血的中藥;對於痰濕體質,可用茯苓、陳皮、半夏健脾化濕。
她還提醒,每天定時測量血壓;天氣寒冷時,避免突然進出冷熱環境、造成血壓波動。
對於中風高危人群,比如那些已經出現高血壓、頭暈、頸肩僵硬等先兆症狀者,針灸可幫助改善患者的氣血循環;拔罐或刮痧可幫助排解體內寒濕氣、減輕血管負擔;中藥調理,則適合服用如天麻鈎藤飲、杞菊地黃丸等,但需醫師辨證後使用。
中風發作往往有先兆,侯醫師解釋說,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家人需要注意,幫助患者立即就醫:突發偏癱或肢體麻木,語言不清或吞嚥困難,突發頭痛、頭暈或視力模糊,嘴角歪斜或一側面部下垂等。
針對冬季中風高發,侯醫師最後強調,需通過飲食、作息、情緒和中醫調理等進行全方位預防,這對於中老年人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者尤為重要。中風高風險人群應定期造訪醫生,並根據體質進行個性化的中醫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