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訊】(記者李梅橙縣報導)國家憲法中心(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傑弗里‧羅森(Jeffrey Rosen)1月14日受邀在尼克松圖書館為其暢銷著作《追求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簽書和演講。美國《獨立宣言》開篇談及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了「追求幸福」與生存、自由等不可剝奪的權利,那麼什麼是共和國締造者所說的「追求幸福」呢?
羅森介紹,開國元勛們認為美德和幸福緊密相關,幸福並非「即時滿足」,它來自對美德的長期追求。位於賓州費城的國家憲法中心是美國《憲法》教育和辯論平台、公民教育的總部。羅森自2013年起任該中心總裁,尼克松基金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吉姆‧拜倫(Jim Byron)介紹,他先後畢業於哈佛、牛津兩大學以及耶魯法學院,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曾是上訴法院法官的法律助理和法律事務評論員;2024年法國政府授予他藝術與文學(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騎士勛章。以下是他的部分演講內容。
閱讀的收穫
疫情期間,羅森開始閱讀曾激勵了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將軍的哲學著作,如斯多葛哲學(Stoic Philosophy)等,這改變了他對「好人和好公民」的觀點,他開始思考國家憲法中心如何與美國各地區合作,以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方式於2026年慶祝美國獨立250周年。
他說,華盛頓、富蘭克林和傑斐遜都引用了公元前45年左右寫成的《圖斯庫路姆論辯集》(Tusculanae Disputationes)五系列叢書,認為美德和幸福不可分割。「沒有美德,就沒有幸福。」該書作者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西塞羅是羅馬政治家、律師、學者、哲學家和作家,被認為是羅馬最偉大的演說家和散文家之一。
羅森介紹,富蘭克林二十多歲時到費城,列出了12種(後擴至13種)美德,並決定在每週的每一天專注培養不同的美德;但他發現最難堅持的是「謙遜」。富蘭克林自傳中提到的13種美德為:節制(Temperance)、沉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奮、真誠、正義、適度(Moderation)、清潔、寧靜、貞潔和謙遜。
讓羅森驚訝的是,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也引用了西塞羅的論辯集,他們將幸福定義為美德和自我控制,而不是尋歡作樂。
傑斐遜這樣安排他一天的日程:必須凌晨起床,花2個小時閱讀哲學書籍;看日出,閱讀政治和歷史,午餐;閱讀科學、天文學和其它嚴謹的課程,晚飯;閱讀莎士比亞劇作或一些詩集以娛樂,睡覺。羅森在疫情期間遵循傑斐遜的時間表,每天早上閱讀2個小時的道德哲學,看日出。
羅森還發現美國的建國者會寫十四行詩,「以召喚道德哲學的智慧」。包括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昆西‧亞當斯都閱讀《圖斯庫路姆論辯集》,他說:「帶來的智慧是如此的和諧、平衡和純粹,它改變了我對『追求幸福』的看法。」
這次閱讀經歷讓羅森重新發現了「深度閱讀」的力量,這和「瀏覽和衝浪」、有截止日式的閱讀不同。他給自己制定了新規則;每天讀完預定書籍前,不去瀏覽或上網。
他的閱讀心得還包括: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識別了理性、激情和渴望,理性的力量可以緩和、調節激情和慾望,以達到平靜、平衡和安寧。而亞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說:每一種激情或情感都有其過度和不足之處,「我們追求的是平靜」;中庸之道包含古典美德、審慎、節制、勇氣和正義,以克服憤怒、嫉妒、恐懼等無益的情緒,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他人服務,這是生活的目的,並與宇宙的神聖和諧保持一致。
回歸
羅森談到,現代推崇「即時滿足」,不再頌揚品格的完善和自我控制;這些變化的原因很複雜。1970年代的斯坦福大學研究曾對5歲的孩子做測試,如果孩子拿到棉花糖後等待15分鐘再吃,就可得到2塊糖。試驗發現,能夠等待的孩子在後來的學校生活和人際關係中表現更好;他們能夠控制衝動,可以反思和推理,並願意為長遠的利益努力。
羅森在書中和演講中分享了許多英雄故事,他們所受的教育塑造了其性格,致力於自我控制和完善,並制定了國家憲法,最終成就了美國。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警告,如果擁有美德的公民越來越少,共和國也會崩潰。他呼籲成立國家大學,讓來自各方的人們放下黨派和地域歧見,學習憲法原則和公民對話;避免美國屈服於煽動家的蠱惑,走上希臘和羅馬等過去共和國的末路。
羅森說,國家憲法中心免費的學習資源,將匯集最偉大的美國自由、保守兩派學者和思想家的互動教育平台和對話平台。該中心也正和製片人伯恩斯(Ken Burns)合作,即將完成一部關於美國革命的六集12小時的文獻紀錄片,講述故事也包括歷史學家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