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月球上兩大峽谷或在10分鐘內形成

【2025年02月06日訊】(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兩個大小相似的巨型峽谷是由撞擊岩石流在不到10分鐘內形成的。

根據週二(2月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這兩條峽谷屬於薛丁格撞擊盆地(Schrödinger impact basin)的一部分。數十億年前,一顆未知天體猛烈撞擊月球,形成該撞擊坑,並可能導致薛丁格峽谷(Vallis Schrödinger)與普朗克峽谷(Vallis Planck)的誕生。

研究團隊估算,這場撞擊釋放的能量比美國曾計劃用於開鑿第二條巴拿馬運河的核爆炸威力高出1,200至2,200倍。

這些月球峽谷的規模可與地球上的大峽谷(Grand Canyon)相媲美,但它們隱藏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區域。

峽谷規模與形成過程

• 薛丁格峽谷:長270公里(168英里),深2.7公里(1.7英里),呈輻射狀指向撞擊盆地。
• 普朗克峽谷:長280公里(174英里),深3.5公里(2.2英里),同樣呈輻射狀指向撞擊盆地。

研究主要作者、大衛‧克林(David Kring)博士向CNN表示,「我曾帶領學生與宇航員在大峽谷進行訓練,親身體驗這一地貌的壯觀,因此能夠很好地幫助人們理解月球峽谷的驚人規模。」

最新分析顯示,當天體撞擊月球時,高能岩石流可能在不到10分鐘內雕刻出這兩條峽谷。

研究結果顯示,約38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或彗星掠過馬拉佩特山(Malapert)與穆頓山(Mouton)後,撞擊月球表面。

「這次撞擊噴射出高能岩石流,並在不到10分鐘內切割出兩條峽谷。」克林說。

相比之下,地球上的科羅拉多河花費了500萬至600萬年,才侵蝕形成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

NASA探測器揭示月球撞擊歷史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航天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LRO)數據,對這些峽谷的地質特徵進行了詳細分析。

這艘自2009年持續繞月運行的探測器,使研究人員能夠繪製該區域地圖,並確認這些峽谷是由撞擊拋射的碎片形成的。

科學家推測,撞擊月球的天體時速超過34,000英里(約55,000公里),產生了直徑320公里(約200英里)的薛丁格撞擊盆地,並拋射出大量碎片。這些碎片以時速3,600公里(2,237英里)的速度重新撞擊月球表面,最終形成了這兩條峽谷。

科學家推測,這場撞擊發生在約43億年前,但只有岩石樣本分析才能確定其準確年齡。由於地球上的撞擊坑多已因自然侵蝕而消失,月球上的撞擊坑則為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線索,幫助理解數十億年前地球的環境。

NASA計劃登月探測月球南極

NASA的LRO探測器已為科學家提供NASA行星科學探索史上最大規模的數據集。由於該探測器及其儀器仍保持良好運行狀態,NASA已延長LRO的任務期,並將其作為推進月球科學研究的核心工具。這也是LRO的第五次延展科學任務(ESM5)。

研究這一區域對NASA的「阿耳忒彌斯計劃」(Artemis missions)至關重要,因為NASA已選定該區域作為未來載人登月計劃的一部分。

NASA計劃於2026年底執行「阿耳忒彌斯三號」(Artemis III)任務,將人類送上這片鮮有人探索的月球南極區域。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