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在信仰感召下的戒毒故事

【2025年07月24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Jeff Louderback報導/原泉編譯)坎迪斯‧穆勒(Candice Mueller)獨自坐在監獄中,與丈夫和兒子分離,她說,她面臨一個將改變餘生的決定:做出改變,否則很可能早逝。

穆勒與濫用毒品抗爭了二十多年。2021年,她因毒駕被判有罪,她未完成指定的戒毒治療,因此有逮捕令在身。在預定出庭前,穆勒回憶說,她向上帝祈求寬恕。

穆勒回憶道:「我對他說,『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我不知道您會怎樣改變我的生活,但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那天早上我上庭時,法官說:『我看你的身體每況愈下,不想眼睜睜看著你在我眼皮底下死去。』」

穆勒在辛辛那提服刑,在獄中接受了治療,並徹底皈依了宗教信仰。

她說:「上帝讓我停下腳步,安定下來。我不能從任何地方買到毒品,我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毒癮,就在那時,我向主皈依了。」

「在單人間牢房裡,我有大量時間閱讀《聖經》、祈禱、反思自己的人生,我看到上帝治癒了我,改變了我的慾望。」

穆勒當時38歲﹐為了十幾歲的兒子和丈夫,她發誓要好好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我有藥物濫用的問題,也不知道我有毒品問題,我儘可能隱藏,直到再也藏不住了,直到生活完全失控、無法掌控。」穆勒說。

「我當時承受著不願讓別人知曉的恥辱感,還要應對焦慮和抑鬱,那是我離上帝最遠的時候。我不想失去兒子,我曾在他的學校做義工,教籃球。我不想讓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我在逃避自己,躲開那個已經變得陌生的自己。」

穆勒說她12歲時開始喝酒,以此逃避家庭問題。她在22歲懷孕時戒了酒,但兒子出生後,她開始服用片類藥物。

穆勒說:「我當時沒想過這會對我產生什麼影響,畢竟我曾是個酒鬼,很容易上癮。」

她說:「從兒子還是個嬰兒時我就開始嗑藥,斷斷續續一直嗑到他10歲,那時又開始吸食海洛因和芬太尼。染上毒癮,總想逃避些什麼,酒精曾是我逃避創傷的手段,而我沒有直面創傷,所以嗑藥的結果也一樣。」

穆勒說,她最初對藥物產生了生理上的依賴,然後逐漸影響到她的情緒和精神狀態。

過去十年間,片類藥物泛濫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John Fredricks/The Epoch Times)

「當人對藥物產生生理上的依賴時,就會陷入應對戒斷反應的困境。它會從化學層面改變人的大腦,讓人覺得沒有它就活不下去。」她說。

「在生理上,你會經歷戒斷反應,在心理上,會進入求生模式,你會覺得必須依賴毒品才能活下去,你的身體和大腦都認為沒有毒品就活不下去。」

2021年7月,她在服刑105天後獲釋出獄。

穆勒說:「我很害怕,也很緊張,因為我知道再也沒有圍欄和鐵絲網來約束我了,我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選擇,一切都要靠自己。我必須確保自己與上帝同在。」她在獲釋兩週後接受了洗禮。

「我很高興能回到兒子和丈夫身邊,但我也清楚自己有很多需要彌補的地方。對我來說情況變了,我離開時,他們還記著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我大多不記得了,但他們記得,我也知道前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埃德說,他並不擔心夫妻關係,因為他們已經結婚11年了,感情基礎牢固,他承認最讓他害怕的是毒癮復發。

「我不想再次受到打擊,但我們的信仰和紐帶幫助我們度過了最初的幾個月,逐漸穩定下來。」他說。

過去十年間,片類藥物泛濫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此期間非法移民數量激增,芬太尼及其它毒品成癮現象在全國範圍內也愈發嚴重。

副總統J‧D‧萬斯的母親貝弗利‧艾金斯(Beverly Aikins)的故事鼓舞人心。她是單親媽媽,曾酗酒、濫用處方藥、吸食海洛因,多次自殺未遂、數次出入戒毒所,最終成功戒毒。

前總統候選人、現任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公開談論了自己戒除14年海洛因毒癮的經歷。

在4月份的一次戒毒會議上,肯尼迪表示﹐他感覺自己天生內心空虛,需要去填補。

2025年5月20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在國會山參議院撥款小組委員會上作證。(Madalina Vasiliu/The Epoch Times)

「每個癮君子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覺——他們必須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毒品。所以「你可能會死」、「你會毀了自己的人生」,這些話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他說道。

肯尼迪表示,在幾次戒毒未果後,他最終讀了瑞士精神科醫生卡爾‧榮格(Carl Jung)寫的書,書中提到相信上帝的人康復得更快,且更持久,於是他重燃信仰,開始參加戒毒互助會。

穆勒說:「通常,成癮都能追溯到某種創傷、抑鬱或焦慮,這些都是人們試圖逃避的東西。重要的是要從身體、心理和精神上全面治療一個人。」

坎迪斯‧穆勒在入獄前從吸食海洛因發展到吸食芬太尼,她讚賞那些分享自己康復故事的公眾人物和普通人。

坎迪斯‧穆勒說:「在我努力戒毒的時候,看到其他人成功走出了黑暗,看到上帝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這給了我很大鼓舞。」「這給了我希望﹐希望就是一切,如果沒有希望,迷失在黑暗中,人還有什麼理由去改變呢?那就像在等死。」

她補充道:「我還能坐在這裡呼吸,真是奇跡,因為我曾經服用藥物過量。」「我可能死了,但上帝對我另有安排。」

坎迪斯的丈夫說,成為基督徒就像重生,但在那之前他吸食大麻長達17年。他還說,在他們關係的初期階段,他沒有意識到妻子對藥片上癮。

他告訴《大紀元時報》:「直到從藥片發展到更強烈的東西,問題才開始顯現。」

人們有時會問他們這對夫妻是如何相守至今的。「上帝,絕對是上帝」,他說道。

坎迪斯‧穆勒點頭表示同意。

為了重新開始,穆勒一家從辛辛那提郊區搬到了俄亥俄州南部的阿巴拉契亞山麓。

坎迪斯‧穆勒從吸毒到戒毒後的拼貼照片。(坎迪斯‧穆勒提供照片)

「我們不想留在充滿糟糕回憶的地方,也不想讓那些舊習慣繼續影響我們。上帝引領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被引領到這裡。」她說。

坎迪斯‧穆勒說,保持清醒「是每天必須努力去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盡頭。」

「自我照顧很重要,對我來說,就是禱告。」她說,「這意味著閱讀《聖經》並遵循教導,意味著自我反省,審視自己的品格。在我的康復過程中,我的信仰始終處於核心位置,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如果不與上帝同在,我就有崩潰的危險。」

穆勒投身於服務事業,她在當地一家宗教性質的食品救濟站做志願者,還是「陌生人幫助陌生人」的董事會成員,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該組織為穆勒一家居住的高地縣(Highland County)的有需要的人們提供救災服務,並開展社區項目。

穆勒目前在當地一家康復中心擔任病例管理員,提供心理健康、藥物濫用治療服務。在俄亥俄州南部的阿巴拉契亞山麓農村地區,吸毒十分猖獗。穆勒相信,這正是她應該待的地方。

「我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但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們希望,向他們表明上帝能改變任何境遇,我想讓他們看到一切皆有可能。」

她的丈夫稱她為「希望之光」,因為「當他們坐在她面前,面對著她時,知道自己正看著一個曾經坐在他們的位置上的人」

穆勒還經營「恩典之味」烘焙坊,專門製作無糖蛋糕和紙杯蛋糕。她說,店名反映了她的康復歷程。

「我從絕望、入獄,到過上祈求已久的生活,這一切都歸功於上帝的恩典。這也是我還能堅持下來的原因,是他讓我還在這裡,我不再覺得自己有什麼可逃避的了。」

原文:From Hopeless to -A Beacon of Hope: The Story of a Drug Addict’s Faith-Inspired Recovery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7-25 17:58 | 修改:2025-07-25 17:5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