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演講。當時,我已在各地演講數百場,經驗豐富,按理說,講壞的機率不高。但事實上,由於某些原因,我對這場演講特別在意,患得患失。上了講台,越想講好,就越不容易以平常心面對,結果是:講得爛透了。
當晚回到飯店,我非常自責,心情低落,甚至認為自己沒資格繼續走這一行。為了安頓混亂的內在,我將那些年學過的各種方法都拿出來使用。那些方法通常很有效,能讓我逐漸或快速恢復平靜,但或許是那晚的自責太強烈了,居然沒有一種方法是有效的,我的內在依然混亂不堪,這讓我非常驚訝。
看來,那會是個睡不著覺的漫漫長夜了。
欣賞自己,內在會變得有力量
此時,突然想起一個學過的方法,我問自己一句話:「這場演講雖然講得很爛,但我有沒有做得還不錯的三個地方?」
我很快想到一個:我從小不擅言詞,又對新加坡人生地不熟,竟敢接受邀請,千里迢迢到此演講,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有勇氣,是我第一個做得不錯的地方。
還有嗎?我想到了第二個:我雖然講得很爛,但我沒有放棄,還是堅持講完了。像我這麼容易放棄、逃避的人,居然能在一件自己很不擅長的事情上堅持到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我難道不應該給自己掌聲,給自己肯定嗎?
第三個做得不錯的地方是:就算認為自己講得不好,在演講結束後,我還是留下來回答聽眾的問題,這是很負責的表現。
勇氣、沒有放棄、負責,這是那場演講我做得不錯的三個地方。
奇妙的是,當我找到了這三個做得不錯的地方,我的內在突然變得比較有力量了,自責立刻少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我以其他安頓內在的方法回應,沒多久便恢復平靜,那晚也睡得很不錯。
有了這次成功經驗,我日後常在工作、生活上運用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例如有一次,我去帶一場對話工作坊,覺得自己表現不佳,在回程高鐵上,情緒有些低落,於是問自己:「我今天有哪三個地方做得還不錯?」
首先,我看見自己的進步:我當時嘗試在工作坊示範對話,才短短半年,即已進步至此,我欣賞這樣的自己。
其次,在對話時,我還是常能在提問裡擊中對方的內心深處。不時有人回饋,說我講過的哪句話打開了他的心結。
第三,我知人善任,找了何亞芸老師到現場擔任助理講師,看著她進步神速,且與我默契日漸純熟,並能給予參加者實質的幫助,我感到歡喜。
找到自己做得不錯的這三個地方後,我同樣發現內在有了力量,可以去消化其他情緒了。這樣的方法,我不僅自己受益,也運用在別人身上。
用豐富的眼光,看見人事物的全貌
當時我還在大學兼課,有一次,有個學生上台報告,一開始就結結巴巴,頻頻以乾笑掩飾緊張,雖拿著事先做好的筆記,還是斷斷續續說著沒人聽得懂的話,聲音越來越小聲。好不容易講完了,她以紙掩面跑下台。
班上同學仍舊給了她掌聲。我想起自己以前那些難堪的上台經驗,當時沒人能給我內在支持,也許,我現在能給她一點支持。 下課後,我請她留下來,她局促不安地面對我。
「妳剛剛在台上看起來很緊張,有嗎?」
「有啊,我講得好爛喔。」她的聲音微微顫抖。
「妳在台上很緊張。下了台呢?會覺得沮喪嗎?」
她點點頭。
「有自責嗎?」
「也有。」
「有愧疚嗎?覺得對不起組員?」
「嗯。」
「會生自己的氣嗎?」
她仔細想了想。「不會。」
「妳內在有這麼多負面情緒,妳通常怎麼辦?」
「時間久了就好了。」
「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一星期吧。」
她的聲音和情緒都比較穩定了,我跟她分享我的經驗。
「我以前上台,曾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因此我下台後,不僅有妳剛剛那些感受,我甚至會退縮在自己的世界裡,完全聽不到其他組在講什麼。妳可以體會我當時的感覺嗎?」
「我剛剛也是這樣。」
「對於剛剛在台上的表現,妳有發現自己做得還不錯的地方嗎?」
「我的表現比上學期好多了。」
「那很好啊。」我停了一下。「我還看到妳剛才在台上的努力。妳明明那麼緊張,卻願意努力講完,妳是怎麼做到的?妳怎麼不是逃走?或找別人代替妳講?」
她很認真想了一會兒。「因為我知道自己一直講不好,很想把握這次機會上台練習。」
我聽了,有些小小的感動,同時也看到她的眼神亮了起來。
「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為何會如此有效?因為那會提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找回生命力。
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驗:做不好,會被罵;做得好,沒有肯定或掌聲。有時你想肯定自己,大人卻會在這個時候出來潑冷水,要你不可驕傲、自滿。這彷彿是說:做不好是不對的,做得好是應該的。許多人日後將此內化成信念,深信不疑。並且不只這樣對自己,也這樣對待他人。
有個朋友告訴我,小時候,只要她認為自己做得不錯,媽媽就會告訴他:「自己說的不能算數,得別人稱讚你,才表示你真的做得好。」等到真的有人認為她做得不錯了,她開心地告訴媽媽,媽媽卻又說:「別人只是在跟妳說客套話,不要相信。」
就這樣,她一直被訓練、教導:只能看到自己做不好的地方,不能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長大後的她,一直對自己很嚴苛,經常自責,活得很痛苦。
因此,當你開始練習自問:「我有哪三個地方做得還不錯?」你並不會因此忽略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些地方也不會因此消失,但是這會讓你看見事情的全貌,亦即:你不只看見負面的,也看見正面的;不只看見陰暗面、黑暗面,也看見光明面;不會只看見背影,也看見了正面與側影。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究竟出版授權提供 / 大紀元整理刊載)
責任編輯:曾臻
書封。(究竟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