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訊】(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隨著眾人對生活用品的智能化需求不斷增加,5G物聯網(IoT)設備的升級成為焦點。為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一款兼容5G物聯網設備的接收器。它不僅功耗和成本更低,其抗干擾能力比傳統無線接收器強30倍。
由於傳統物聯網接收器採用單一窄帶濾波器抑制干擾,結構簡單且成本低廉。不過,如果要使用5G技術在聯網接收器上,就會受限於舊有的設備,影響其性能發揮,且難以實現低成本與節能運作。
MIT研究團隊針對5G物聯網設備,設計了一款新晶片(芯片,下同)與接收器,讓5G物聯網設備的體積更小、價格更低且更節能的方式運作,同時具備更廣泛的信號寬頻範圍。該研究成果於6月中旬在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射頻積體電路的研討會上發表。
新研發的接收器有效面積小於0.05平方毫米,且新晶片僅需0.6伏特(V)的低電壓即可正常運作,其關鍵在於新晶片採用被動濾波機制,使靜態功耗只有1毫瓦(千分之一瓦)。這種方法不僅讓新設備更節能,還能保護裡面的放大器在輸入與輸出端上,免受其它設備或無線訊號的干擾。
當時研究人員為了降低5G物聯網設備的尺寸、成本和功耗,選擇放棄傳統物聯網設備中笨重的片外濾波器,改用MIT研究人員先前開發的「開關電容器網絡」,以此解決這些問題。
他們使用新開發的「開關電容網路」,作為負增益放大器(一種增強弱電信號強度的電子元件)的回授路徑,使小電容器(物體存儲電荷的能力)能夠發揮大電容器的作用,同時濾掉不必要的訊號。另外,這種方法不僅降低設備受到干擾,還減少設備受到干擾時會增加耗電量的問題。
研究人員還採用「自舉時脈」(bootstrap clocking)的特殊電路技術,取代傳統的時脈技術,讓接收器可以精準的控制電壓升降,確保開關能夠穩定的運行。
新晶片的關鍵核心技術是使用新穎的「預充電堆疊式電容器」,透過微型開關與網絡連接,當晶片接收到訊號時電容器會充電,關閉後保存電荷以供後續的資料處理。這種機制讓晶片在開啟和關閉時,顯著降低開關啟閉的功率消耗,使晶片體積遠小於傳統接收器。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優點讓新的5G物聯網設備,無需大量電子元件和設備,即可用更低的成本、更節能的方式運作。同時為一系列物聯網應用,帶來了更好的數據速度和網絡能力,未來有望用於各種的物聯網設備。
研究人員解釋,這種低成本接收器非常適合用於電池供電的物聯網設備上。例如:環境感測器、智慧恆溫器、穿戴式健康設備、智慧相機、工業監控感測器,或者其它需要長時間連續運作的設備上。
目前,他們已經開發出原型,未來計劃透過採集環境中的Wi-Fi或藍牙(Bluetooth)訊號為整個晶片和設備供電,讓設備能夠在沒有專用電源(電池或能源)的情況下運行。
MIT電氣工程與電腦科學(EECS)研究生、該接收器論文的主要作者索魯什·阿拉伊(Soroush Araei)對該校新聞室說道,「這款接收器讓健康監測器、工業感測器等智慧設備更小巧,電池壽命更長。」
阿拉伊補充道,「它們還可以在工廠車間、智慧城市網絡等複雜無線電環境中,變得更可靠。另外,新開發的晶片在運行時,非常安靜且不會污染無線電波。原因是設置的開關極小,因此天線訊號洩漏少,不易干擾無線電波訊號。」
阿拉伊還表示,設計一款優秀的5G物聯網接收器極具挑戰性,「我們不僅需要考慮接收器的功率、成本,還需考慮是否能靈活的應對環境干擾。」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部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