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和與重金屬的接觸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
就像一個與營養相關的蹺蹺板,當我們的身體缺乏關鍵礦物質時,例如鐵、鈣和鋅,本該用於吸收這些必需營養素的系統,反而可能增加對有毒重金屬的攝取。營養素與毒素在腸道中爭奪同一有限的吸收通道,而在營養缺乏的情況下,腸道會放鬆警惕性,使更多的毒素得以通過。
營養素與金屬之間這場隱祕的競爭,說明了在我們的飲食中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抵禦體內毒素慢慢積累的一道重要防線。
微量營養素
微量營養素包括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A、鐵和鋅。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微量」,是因為人體所需的量非常小。
儘管數量微小,它們對健康的影響卻極為重要。這些必需化合物使人體能夠合成酶、激素以及其它關鍵物質,這些物質對正常發育、免疫防禦、能量代謝和細胞的完整性是至關重要的。
許多健康問題都與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有關,例如:貧血和缺鐵,佝僂病和維生素D不足,碘缺乏和甲狀腺疾病等。
微量營養素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包括肉類、海鮮、全穀物、水果和蔬菜。每種微量營養素的充足供應是人體正常運作的基礎,而對這些營養素攝入不足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病、智力發育障礙、生長遲緩以及與衰老相關的退行性疾病。
重金屬
重金屬是指密度相對於水較高的金屬元素。部分重金屬如鐵、銅和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雖然需求量很小,但至關重要。然而,另一些重金屬如鉛、汞和砷,在人體中沒有已知的生物功能,即使極少量也具有毒性。關鍵詞在於「濃度」:對於有毒重金屬而言,任何程度的接觸都有可能導致其在體內積累,引發危害,甚至造成多器官損傷。
我們能通過多種來源和途徑接觸到重金屬。它們天然存在於地殼中,廣泛分布於土壤、岩石和水體中。不過,人類活動也顯著增加了我們接觸重金屬的風險。食品加工和農業活動,如使用某些類型的化肥和農藥,是重金屬的主要來源,而飲食則是我們接觸有毒重金屬的最主要途徑。此外,一些消費品也可能成為重金屬的來源,例如:早期使用的含鉛油漆、某些化妝品,以及某些炊具或食品容器等。
前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研究員、食品成分與健康研究所執行主任芮妮‧杜福(Renee Dufault)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人們甚至意識不到,鉛在食品供應中無處不在。它在石油基食品色素中,含量可高達每百萬份中就有10份。」
杜福指出,鉛、砷和汞是危害最大的重金屬,尤其對兒童來說風險更高,因為孩子們往往喜歡吃含有大量色素的食品,例如穀物早餐和彩色糖豆。
她建議,減少接觸鉛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避免攝入標有「允許鉛含量」的食品,特別是有些食品含有經過認證的食品色素。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的一份政策聲明中指出,諸如「紅色40號」和「黃色5號」等認證的食品染料——因其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對兒童,目前已計劃於2026年被禁用——仍廣泛應用於加工食品中。該聲明還指出,包含鉛在內的重金屬可能以污染物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包括存在於食物的色素成分中。兒科學會特別強調:目前尚未確定對兒童來說存在安全的血鉛水平。
杜福也承認,完全避免鉛的接觸具有挑戰性,因為鉛還可能來自灰塵和空氣污染。她指出,大多數重金屬本就存在於土壤中。
「即使你把重金屬從飲食中剔除,你仍然會接觸到它們。」她說。
重金屬的危險性
在評估暴露於外部環境中的重金屬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時,必需微量營養素與有毒重金屬之間的關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杜福解釋了飲食變化導致的核心問題:「人們開始吃越來越多的超加工食品,而不是那些含鋅、鈣和鎂的天然食品,這些天然食品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營養。結果就是,很多人缺鈣、鋅、硒……這些真材實料。而他們的身體裡卻充滿了其它東西,導致他們生病——慢性病。砰!」
從營養豐富的食物轉向加工食品的飲食趨勢令人擔憂。正如杜福指出的,美國人平均攝入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已知會導致鋅流失——遠遠超過他們對富含營養的食物——如西蘭花——的攝入量。食品添加劑如黃色5號也可能導致鋅的流失。
一項發表於《非洲生物技術雜誌》的2018年綜述發現,即使是少量的黃色5號也會降低肝臟中鋅的水平,而較高劑量則會降低腎臟中鋅的水平。作者最終建議應完全避免使用這種染料,尤其是對兒童而言。
一項2023年發表於《臨床兒科學世界雜誌》的綜述中,杜福為第一作者,研究發現,多動症兒童通常鋅水平較低。
普遍存在的飲食營養不足,使我們對重金屬的防護變得脆弱。許多有毒金屬,如鉛、汞、砷和鎘,在化學性質上與必需營養素相似。正是由於這種相似性,也被稱為離子與分子偽裝,有害金屬能夠「欺騙」我們的身體,劫持原本用於吸收鐵、鋅和鈣等有益營養素的腸道轉運蛋白和結合位點。
毒性金屬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似性也使其具有了欺騙性,這意味著:當人體缺乏這些必需微量營養素時,重金屬的吸收機制可能更容易被激活。
鉛和鈣之間存在一種特定的競爭關係,生動地說明了金屬是如何「欺騙」人體的。
「鉛之所以成問題,是因為它會與鈣競爭。」杜福說,「它會儲存在骨骼中,並且與骨質疏鬆症有直接關係。如果你體內沒有足夠的鈣,那你就麻煩了,你會吸收更多的鉛。那麼,鉛的吸收會勝過鈣。」
她進一步強調了更廣泛的飲食策略,指出攝取足夠的鋅有助於將鉛排出體外。杜福還強調了攝入足夠鈣的重要性,解釋說足夠的鈣含量可以防止鉛爭奪人體的(吸收)對接位點。
一項2023年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的綜述,探討了缺乏鐵可能會加劇慢性腎病患者體內重金屬的積累。研究指出,鐵的缺乏會使共用的鐵受體閾值上調,導致腸道對重金屬的吸收增加,並可能促使這些重金屬在腎臟中滯留。
除了增加重金屬的吸收外,微量營養素的缺乏還會削弱人體的防禦機制,降低中和已吸收金屬的能力、減少排毒途徑以及損害修復重金屬造成的細胞損傷的能力。更糟的是,多種有毒金屬同時存在時,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風險。
更高的毒性負荷
「當汞和鉛同時存在時,會產生協同效應,也就是說汞會使鉛變得更加有毒。」杜福說。
因此,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會導致有毒元素吸收的增加,這會(對身體)帶來更大的毒性負荷,最終影響神經系統、腎臟系統、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營養科學家兼功能醫學從業者迪安娜‧米尼奇(Deanna Minich)在給《大紀元時報》的一封郵件中表示。
研究表明,即使是接觸量較低,升高的鉛含量也與認知障礙、行為問題以及兒童神經發育遲緩密切相關。
一項2024年的整合分析得出:兒童時期接觸鉛會增加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可能性。
米尼奇表示,鎘的積累可能導致腎臟損傷、骨質脫礦,以及癌症風險的增加,而砷的接觸也與致癌密切相關。
由於微量營養素的缺乏,重金屬的吸收與累積會增加,在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同時,還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微量營養素水平過低不僅讓更多毒素進入體內,還會削弱身體的抗毒能力。
依靠微量營養素保護自己
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對於抵禦重金屬的有害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對抗有毒金屬的傷害方面發揮著多重保護的作用。
通過確保身體的吸收和結合位點被維生素和礦物質充分占據,微量營養素在毒素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上就起到了防護作用。儘管由於分子偽裝作用,有毒重金屬常常試圖通過相同通道進入體內,但充足的必需營養素水平可以有效阻斷這種「入侵」。
例如,充足的鈣水平可以顯著減少鉛的吸收,防止其占據原本用於骨骼健康的(鈣的)吸收通道。健康的鐵儲備則可以在腸道上形成屏障,限制鎘和砷等試圖利用鐵的轉運蛋白進入體內。
「富含必需營養素和抗氧化劑的均衡飲食,有助於通過與重金屬的相互競爭,並促進身體的解毒過程,從而減少有毒元素的吸收。」米尼奇說。
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幫助身體解毒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中很多是肝臟中解毒酶的輔助因子,幫助清除體內毒素。像是硒、鋅和多種維生素B對於合成強效的抗氧化物,如谷胱甘肽(glutathione),非常關鍵,而這些抗氧化物能直接與重金屬結合並中和它們,從而幫助將其安全排出體外。
「富含礦物質的天然食品,如綠葉蔬菜、堅果、種子和全穀物,有助於提高肝臟解毒酶I-階段和II-階段的活性。」米尼奇說。
重金屬在引發氧化應激反應方面也是臭名昭著的,這種氧化應激會導致大量的細胞損傷。微量營養素,尤其是那些具有強抗氧化特性的營養素,如硒、鋅,以及維生素C和E,在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方面起著直接作用。它們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並維持細胞的完整性,從而減緩長期金屬接觸而引發的慢性炎症的影響。
「超加工食品、過量飲酒,以及含有有毒物質的食物會引發炎症反應,並可能會增加有毒元素的吸收。」米尼奇說。
歸根結底,減少毒素負荷是一項整體性的工作。
「攝入種類多樣、色彩豐富、富含膳食纖維的植物,有助於確保充足的微量營養素的攝入。」米尼奇說,「此外,飲用富含礦物質的水(如泉水)並保證充足睡眠,也能提升身體自然代謝和排除有毒元素的能力。」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Molecular Mimicry: How Metals Hijack Your Nutrient Pathway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高靜#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