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量時間在電子屏幕上既是產生問題的原因,或許也是潛在問題的體現。一項涵蓋全球三十多萬名兒童的最新研究發現,電子設備過度使用往往是兒童在應對焦慮、抑鬱及其尚無法確切表達的社交困難時採用的一種應對方式。
「這就像是用電子設備進行『情緒性進食』。」昆士蘭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邁克爾‧諾特爾(Michael Noetel)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這種循環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惡化。
惡性循環
與以往僅提供橫截面數據的研究不同,該項發表在《心理學公報》上的最新研究分析了117項縱向研究。
研究對10歲及以下的兒童進行了長期追蹤,發現屏幕使用時長與社會情緒問題有關,而社會情緒問題又會導致屏幕使用時長的增加。
這些社會情緒行為包括攻擊性和多動等外在表現,或焦慮和抑鬱等內在掙扎。
「過度使用屏幕會擠占一些重要的保護性行為,比如睡眠、鍛鍊和面對面的互動。而這些活動有助於兒童學會調節情緒、建立社交技能,並降低心理問題的風險。」該研究共同作者、新南威爾士大學講師羅伯塔‧皮雷斯‧瓦斯康塞洛斯(Roberta Pires Vasconcellos)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那些本就面臨困境的孩子可能會藉助屏幕來逃避現實,而這反過來又會加劇問題,從而導致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持證心理治療師、家庭諮詢師、《養育健康青少年》(Raising Healthy Teenagers)一書作者湯姆‧克斯廷(Tom Kersting)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他觀察到更多在兒童中表現出的攻擊性及對立違抗行為的情況。他指出,許多孩子使用的應用程序和遊戲「都是專門設計來刺激大腦中尋求愉悅的區域,從而產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種與各種成癮行為有關的「快樂化學物質」。
「說到底,孩子們就像隨時掛著一根永不停歇的多巴胺靜脈輸液管,通過電子設備不斷獲得刺激。一旦設備被拿走,他們就會情緒崩潰、產生戒斷反應,這往往表現為憤怒和具有攻擊性。」克斯廷說。
研究結果還證實,現行的屏幕使用時長建議確實有幫助。美國兒科學會不鼓勵2歲及以下的兒童使用電子屏幕,並建議2至5歲的兒童每天的屏幕使用時間限制在一小時以內。遵循建議的兒童整體表現情況更好,而超過建議時長的孩子行為風險則會增加。
「這並不是懸崖邊。」諾特爾表示,「假如屏幕的使用時間是三小時而非兩小時,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完了。但當實際的使用時長偏離指引越遠,結果便會越糟糕。」
每天屏幕時間在四小時或以上的兒童,會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
危害可能不會立刻顯現,但往往會逐漸累積。
「如同糖或日晒一樣,少量是可以的。」他指出,「但過量則會隨時間累積造成傷害。」
有些孩子為何更易受影響
女孩通常更容易因過度使用電子屏幕而產生情緒問題,而男孩在面對社會情緒困擾時,更可能增加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年齡較大的孩子會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部分原因是他們的監管較少且能接觸到更成熟的內容。
「5歲的孩子使用屏幕時大約有60%的時間是在監護下,但8歲的孩子往往可以獨自使用屏幕。」諾特爾提到。
當兒童在4歲時,他們的行為往往被更加寬容地對待。發脾氣或注意力不集中會被視為正常的發育階段,養育人能更容易理解並忽視這些行為,認為孩子仍在學習自我調節。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變得愈加規範,老師對孩子的自控力和社交互動也會有更高的期望。
電子屏幕使用類型
遊戲,特別是在線多人遊戲,對兒童帶來的影響最大。
「沉迷遊戲的兒童較使用屏幕做其它事情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諾特爾表示。「而情緒上有困擾的孩子也更傾向於轉向遊戲。」
年幼兒童的情緒調節和時間管理能力尚在發展,因此可能難以抵擋這些遊戲的成癮性。
瓦斯康塞洛斯還指出,遊戲能夠直接滿足情緒脆弱兒童的心理需求,其「被電子遊戲吸引,是因為遊戲提供了他們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歸屬感或成就感。」
屏幕的使用場景
屏幕的使用方式與使用時長一樣重要。
「與家人共同遊戲或收看會帶來很大不同。這就像是獨自吃飯和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區別。食物相同,但體驗不同。」諾特爾說。
當父母在場時,他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所看到的內容,並示範健康的行為。瓦斯康塞洛斯強調,這些共享時刻也可以成為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同時也是教導情緒調節、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應對網絡環境的途徑。
「最重要的是,對兒童而言,這能將屏幕時間轉變為一種共享並具有支持性的體驗,而不再是其在情緒脆弱時選擇獨自依賴的事物。」她表示。
警示信號
「若你的孩子越來越長時間地沉迷於屏幕,應多留意他們的情緒狀態。過度屏幕使用可能是在表達『我很困擾』。」諾特爾指出。
有些行為較容易察覺,比如坐立不安或與兄弟姐妹爭吵。但他建議家長也要關注更細微的警示信號,比如焦慮或自卑感。
「這些較為隱晦的問題同樣令人擔憂。」他表示。
特別要注意當屏幕使用從娛樂變成逃避時,比如為了玩遊戲而逃避體育訓練,或看YouTube視頻而不參加社交活動。
如果孩子想通過屏幕來應對情緒問題,單純減少屏幕時間可能不會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因為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這就像治療發燒卻不清楚背後的感染原因。」瓦斯康塞洛斯解釋道,「如果孩子失去了應對的工具,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情感支持,他們可能會感到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這反而可能加重焦慮、多動及自尊低下等症狀。」
她補充道,當孩子花大把時間在屏幕上時,這時最需要的往往是情感支持。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識別並處理情緒,理解自己的感受,並引導他們採取更健康的應對策略。
這些策略不限於陪伴他們感受情緒、深呼吸或鍛鍊身體。
屏幕使用最佳實踐
研究作者表示,僅通過限制屏幕時間是不夠的。
「這就像告訴家長『限制食物的攝入』,卻沒有解釋薯片和胡蘿蔔的區別。」諾特爾說。
瓦斯康塞洛斯指出,「應更著重屏幕使用時的內容質量以及使用時周邊的環境。」
諾特爾建議採用更細緻的框架:
• 綠燈:教育類節目或與父母一起觀看
• 黃燈:普通電視節目或電影
• 紅燈:遊戲和社交媒體
綠燈類別包括兒童「幾乎可以無限制訪問的屏幕內容,比如與奶奶的視頻通話以及教授自然拼讀法的應用程序。」他表示。黃燈類別指的是需要一定限制但可以適量訪問的內容。
諾特爾將紅燈類別的屏幕使用比作零食——「你可能一週只給孩子一兩次,或在特殊場合才允許。」對於10歲以下的孩子,電子遊戲好比屏幕版的冰激凌——偶爾接觸沒問題,但不應每天晚上都玩。
家長應優先選擇以健康發展為主的高質量內容。瓦斯康塞洛斯舉例道,高質量內容包括幫助情緒調節的教育類節目、獎勵團隊合作和策略的應用程序,以及可以繪畫或製作音樂的創意類應用。
不過,她也指出,線上互動不能替代現實世界的聯繫,線下的人際關係依然很重要。
「社交和情緒技能並非與生俱來——它們是通過後天培養習得的。」克斯廷表示,孩子們通過現實世界的互動來構建這些技能。「孩子們的自然場所是戶外——在那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有時可能經歷被奪走球的情境。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中,他們學會應對逆境,培養情商。」
最終目的不是讓兒童完全杜絕屏幕使用而是有意識地運用,同時確保其獲得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現實生活體驗,從而健康成長。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Heavy Screen Use and Problematic Behaviors Feed Into Each Other, Study Find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