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音時刻】北京閱兵名單被諷「奇葩陣容」

【2025年08月30日訊】今日焦點:一個發達國家都沒來?北京閱兵名單遭群嘲;美國防系統由中國工程師維護? 防長急下令清查;賣不動的「未來之星」中國氫能車困境全曝光。

一個發達國家都沒來?北京閱兵名單遭群嘲

中共將在9月3日舉行抗戰閱兵。日前,中共官方公布出席閱兵的外國元首名單,由於名單上的多是亞非拉國家的領導人,而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卻集體缺席。名單曝光後,引發嘲諷。

8月28日,中共官媒新華社稱,共有26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應邀出席閱兵式。

從官方列出的名單來看,排在名單最前面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排在第二的是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

除此之外,名單中的其他領導人都來自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比如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越南國家主席梁強,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暨國家主席通倫,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尼泊爾總理奧利。剛果總統薩蘇,辛巴威總統姆南加古瓦,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等。

雖然名單搞得挺熱鬧,但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卻沒有來,就連日本、韓國的現任領導人也不到場。

名單發出後,引發大量嘲諷。有網友在海外X平台上留言諷刺,「這一波是撒出去多少出場費啊!」「一個發達國家都沒有。」「朝鮮都排到第二了,可見根本沒啥人來」⋯⋯

在此之前,日本共同社就援引多名外交消息人士稱,日本政府已通過外交渠道,呼籲歐洲及亞洲各國不要出席中共的閱兵式。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稱,十年前,北京舉辦閱兵,當時還有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參加,今年卻連一個都沒有,韓國總統也不來了,主要應該是因為中共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問題。除此之外,就是在美中之間的站隊。他說,一方面是中共和西方越行越遠,另一方面是,與極權的中俄朝伊領導人同場閱兵,會引起熱愛和平的國際社會人士的警惕。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稱,北京想要藉由閱兵達到四個目的,其一是試圖篡改歷史的話語權,強調政權的正當性。其二是要扭轉民眾對歷史的認知;第三是要對內維穩,藉此轉移經濟下行的輿論焦點;再有就是藉此展示其戰略武器,對台灣、美國,甚至歐洲釋放脅迫訊號。

美國防系統由中國工程師維護? 防長急下令清查

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在週三(8月27日)宣布,全面禁止中國籍工程師參與五角大樓的雲端系統服務與維護。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對國防部所有的數位系統進行緊急審查。

五角大樓的「數字護衛」(digital escorts)計劃由微軟公司(Microsoft)負責。但美國調查媒體「ProPublicaf」卻在7月份爆料稱,在過去的十年間,微軟僱用中國工程師為五角大樓的雲端系統提供技術支援、維護及程式碼等相關工作。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

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在聲明中表示,五角大樓已經下令,廢除「數字護衛」計劃。並向微軟發出正式信函,譴責微軟的行為是「信任違約」。

海格塞斯稱,他已要求相關部門,對微軟在計劃中的所有操作,進行第三方審計,包括檢查程式碼,及中國籍工程師提交的所有內容。目前,國防部已經採取措施,確保「中國不會插手我們的雲端服務」。另外,他還要求在兩週之內,全面排查其它系統,確保其中沒有類似隱患。

海格塞斯指出,將中國籍人員排除在敏感系統之外是「常識」,但一些科技公司為了降低成本,罔顧國家安全,讓廉價的中國勞動力協助運作國防部雲端服務,在當前的數位威脅環境下,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據悉,這套舊系統是在十多年前,在奧巴馬政府期間建立的。海格塞斯說,美方將查明中國籍工程師是否在程式中加入了他們不知道的內容。

海格塞斯同時下令,所有和國防部合作的軟件公司,禁止讓中國籍人員介入。他警告說:「我們期望與國防部合作的供應商,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之前,優先保障美國的國家安全。」「國防部必須確保使用的數位系統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雖然海格塞斯沒有提供雲端漏洞的更多細節。但據ProPublica披露,微軟曾使用中國工程師協助管理國防部系統,可能導致國防部最敏感的資料暴露。

消息曝光後,微軟方面緊急回應,表示已經全面終止中國籍工程師參與美軍系統的支援工作,並承諾要加強內部審查,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

賣不動的「未來之星」中國氫能車困境全曝光

可以說,大陸當局對氫燃料電池汽車寄予厚望,甚至認為它是新能源車裡的「未來之星」。為此,政府還設定了目標,希望到2025年,銷售量可以達到5萬輛。

但現實卻很骨感,截至今年6月,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僅有3.02萬輛,距離5萬輛的目標還差得很遠。更別提,2025年上半年的總銷量只有1,965輛,比去年同期跌了兩成還多。

這樣的成績,與中國電動車相比,可謂天差地別。要知道,中國電動汽車的年銷量高達數百萬輛。有些熱門純電車型一個月的銷量,就比氫能車一年的銷量還多。這樣一對比,氫能車的窘境就很明顯了。

那麼,氫能車為什麼沒有市場呢?有專家稱,氫能車之所以未能普及,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1. 成本太高。氫燃料電池系統在核心部件上,比如質子交換膜與鉑金催化劑,其價格遠高於傳統內燃機和鋰電池系統,這就導致整車售價高昂,使得氫燃料電池車缺乏市場競爭力。

2. 基礎設施跟不上。截至2024年底,中國僅有約500座加氫站,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與數百萬座加油站與充電樁相比,加氫站可謂「鳳毛麟角」。說白了,想開氫能車,但加氫不方便,這誰能受得了?

為什麼加氫站如此稀少呢?因為成本高,回本周期長。建設一座日加氫500公斤的加氫站,需要投入800萬至1,500萬元(人民幣,下同),且加氫站的年運營成本在200萬左右,而回本周期卻長達5至10年。如此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使加氫設施建設進展緩慢。用戶加不到氫,自然也不會考慮氫燃料電池車。

3. 應用場景有限。目前,氫燃料電池車主要集中於公交、環衛與物流重卡等少數領域,訂單大多依賴於地方政府示範項目,缺乏乘用車市場的自然需求。市場打不開,訂單規模小,汽車的成本更難降低,形成「成本高—銷量低—難以降本」的惡性循環。

4. 在以前,氫能源車還能依靠政府補貼撐一撐,但現在政策變了。以前是「賣一輛車拿一份補貼」,現在想拿補貼卻要看整體表現,比如城市群的推廣數量、加氫站建設等等。企業不能穩定拿錢,生存就更加艱難了。

5. 在資金層面,氫能企業也不好過。過去資本熱錢不斷湧入,現在投資人都講究短平快,不願意再投周期如此長的項目。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氫能領域融資超過百億,但到2024年就只剩下五十多億,縮水超過四成。很多公司靠裁員自救,但這只能緩一時,根本問題還是產品賣不出去。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總結,氫能汽車「賣不出去」並非單一問題,而是一個涵蓋技術、成本、基礎設施、政策與市場等多方面的系統性挑戰。他強調,若沒有全產業鏈的突破,單一企業難以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對大紀元稱,氫能車的挑戰不光是技術上的,還有商業模式上的。簡單來說,氫能車既要面對「技術死亡之谷」,也要面對「市場死亡之谷」。他認為,對於中國的氫能車而言,3%的成功率可能過於樂觀,實際的成功率甚至不足1%。

——《佳音時刻》製作組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30 11:18 | 修改:2025-08-30 11:1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