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加州報導】僑務諮詢委員李漢文,近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探討推動臺美民間外交合作的方向與目標,呼籲臺裔青壯年積極投身美國主流社會,參與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及民選職位的工作,以實際行動,抗衡中共在美國社區的滲透,並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
聖塔克拉拉縣位於灣區矽谷核心,是全球高科技產業重鎮,也是北加州人口最多的縣,縣府在聖荷西,轄下有十五座城市。多年來,這些城市與臺灣在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等領域,保持密切往來,加州更是推動臺美科技與教育合作的重要基地。
臺裔參政人數偏低 主流參與度不足
李漢文在金山灣區深耕數十年,長期投入社區與僑務工作。自10年前起,她就加入聖塔克拉拉姐妹縣委員會擔任委員,曾任主席、副主席。她觀察到,臺灣華人與臺灣僑胞,積極參與美國主流社會、擔任地方官員,或民選職位的人數極少,遠不及印度、東南亞、南亞、歐洲、中東,以及中南美等族裔。特別是在民選官員領域,臺裔代表更是鳳毛麟角,缺乏後繼新血。
李漢文指出,過去十年,中共透過「白手套」,加強對美國民間社區與地方政治的滲透。一方面鼓勵僑民擔任地方公職、參選議會,另一方面積極成立社區組織、向地方官員示好,爭取信任。相較之下,臺裔社群人數與社團數量偏少,青壯年參與意願不足,多數人生活重心侷限於家庭與工作,缺乏融入主流社會的動能與意願,導致臺灣在民間外交上居於劣勢。
她分析,臺灣人在美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來美後,仍將自己定位為局外人的移民,生活模式固定於「家庭—工作」的兩點一線,假日多與同族群往來,同溫層取暖,很少接觸主流社會。第二類是在美出生的第二、三代,雖然已融入美國生活,但對臺灣的認同與關注相對淡薄,對推動臺美民間交流興趣不高。她感慨地說:「若我們不積極參與,就很難真正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我們的聲音會越來越小,甚至可能被其他族群主導。」
升旗事件凸顯中共圖謀
李漢文透露,據聖塔克拉拉縣居民多方的說法,今年十月,中共利用海外僑團代表,曾企圖在縣政府大樓前舉行升旗活動,試圖以宣傳「一個中國」原則、凸顯中共政權的「唯一合法性」,藉此削弱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她指出,這類行動正是中共在灣區滲透宣傳的手段之一。雖然此次行動未能得逞,但她警告,未來仍可能以不同形式捲土重來,直到某一天在南灣升旗。她並舉例,舊金山市府近年,每年在十月一日,舉辦中共升旗活動,正是這類滲透行動的明顯例證。
她強調,中共的「民間外交」已形成自上而下的滲透體系,從國會與參議院,一路延伸至縣政府、市政府,再到學區與工會,無孔不入。其運作方式包括政治捐款、頻繁互動、白手套操作,及僑團捐助等等,藉以扶植親中人選。她指出,也正因如此,外界見到亞裔時,有時候會以「Are you Chinese?」作為開場問候語,這現象不僅揭示臺灣在國際形象上的弱勢,更反映出臺灣僑胞參與美國主流公共事務的深度,仍有待加強。
呼籲從基層做起 建立主流影響力
對於如何提升臺灣能見度,李漢文建議,臺裔應從基層公共服務做起,例如擔任圖書館志工,加入學區委員會、非營利社團,甚至教會。她以自身參與的緊急救難組織(CERT,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為例,指出這類組織不僅能服務社區,也能與主流社會建立良好互動。
她鼓勵僑胞在選舉期間協助候選人,例如捐款、派發文宣,或在自家前院插競選標語牌,藉此與民選官員建立信任關係。進入主流體系後,更應帶動他人參與,形成社群力量。
李漢文強調,越南、印度及中共僑民,是亞裔中最積極融入主流的族群,而臺灣人的參與比例最低。她呼籲臺裔青壯年跳脫「小圈子」生活,走入美國主流社會,積極參與文化、教育、經濟與政治等領域的公共事務;在多層面增加臺灣的僑胞在美國基層的正面影響力,讓美、臺民間關係更緊密,並在國際舞臺上為臺灣爭取更多參與權、話語權,與國際支持。
最後,李漢文還補充說,加州亞裔保守派,在美國主流社會正被邊緣化,臺美人話語權也日漸被削弱。她呼籲團結發聲,積極參與公共領域事務,讓亞裔保守派力量被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