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哈貝克首次訪華 面臨六大問題

【大紀元2024年06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綠黨)自6月19日起對韓國和中國進行5天的工作訪問,此次將針對貿易、氣候保護和能源政策等議題,分別與韓中兩國官員會談。

哈貝克首先走訪的是韓國。德國聯邦外交部稱德韓雙方關係「密切且相互信任」,而與中國(中共)則存在「根本性意見分歧」。

由於烏克蘭戰爭,韓國參與了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不過,儘管基輔提出武器援助要求,但韓國並未提供任何戰爭武器。

韓國是德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的韓國問題專家埃里克‧巴爾巴赫(Eric Ballbach)認為,韓國正面臨著類似的經濟政策挑戰。與德國一樣,韓國也成功地減少了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韓國也在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以進一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巴爾巴赫建議,「哈貝克部長應該睜大眼睛訪問韓國,因為韓國肯定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特別是在數字化等方面。」

而對於首次訪問中國的哈貝克,也需面對六大繞不過去的問題:

關稅之爭

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徵38.1%的額外關稅,徵收臨時關稅的舉措將從7月4日起生效。歐盟指責中共政府對電動汽車進行不公平補貼,稱中國電動汽車通常比歐盟生產的車型便宜約20%。作為報復,中共宣布對歐盟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涉及豬肉及其副產品。

哈貝克強調說,他並不代表歐盟就此事進行談判。不過,貿易衝突仍將是他在中國的一個重要議題。

5G網絡

目前尚不清楚華為和中興等中國製造商的部件將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未來德國5G移動網絡的一部分。

德國政府幾個月來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社民黨(SPD)領導的內政部和綠黨尤其表達了對安全問題的擔憂。據說德中現在已經就未來的行動方針達成了原則性協議,但具體細節尚不得而知。

中國人權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綠黨)在去年的中國之行中曾明確提到中國人權問題。作為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是否會在這方面明確表態倍受關注。

中共政府不希望談論人權問題。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說,新疆、西藏和香港發生的事情是中國的內政。但由於中共對法輪功修煉者的迫害,以及在新疆、西藏等地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中國的人權問題屢遭批評。

大眾汽車及其中國合作夥伴SAIC被指控在當地的一家工廠使用強迫勞動而成為頭條新聞。化工巨頭巴斯夫今年也因類似指控從新疆的一家工廠撤出。外界還一再譴責西藏人被禁止從事宗教和文化活動,例如禁止教授藏語。

在香港,北京今年對安全法進行了更嚴格的擴展。批評者認為,新標準限制了言論自由,嚴厲的懲罰旨在遏制民主活動人士。

中俄關係

許多西方國家已對中共給俄羅斯提供幫助提出嚴厲批評,哈貝克在中國是否會提及這一點也倍受矚目。

俄羅斯的經濟之所以沒有因為烏克蘭戰爭而遭受更多損失,與中共政府有很大關係。據研究,中共是幫助俄羅斯規避懲罰性措施的國家之一。中國沒有參加上週末在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會議。

俄羅斯國有能源公司Gazprom現在是中共政府最重要的管道天然氣供應商。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為加強經濟合作而奔走呼號。

台灣問題

近年台灣在歐洲能見度大幅提升。但在訪問中國時,西方政要通常還必須在所謂的台灣問題上保持「正確」的態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正式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德國則在「一中政策」的基礎上與北京保持外交往來。

在新一屆台灣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當選時,德國外交部曾發布聲明稱,希望能根據「德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繼續擴大與台灣在許多領域的緊密良好關係,同時強調,德國致力於維護現狀。

另一個熱點是中國與菲律賓等鄰國就資源豐富的南海地區發生爭端。在被菲律賓視為專屬經濟區一部分的一些島礁附近,中菲雙方的海岸警衛隊和海軍經常發生衝突。2016年,國際仲裁法院駁回了中共在爭議地區的領土主張,但中共無視裁決。

菲律賓和台灣都與美國結盟。華盛頓向這兩個國家保證提供支持,但一旦衝突發生,會對這一重要的經貿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性後果。

能源問題

中國是迄今為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在世界氣候大會上,當涉及到更嚴格的氣候保護目標時,中共政府通常是持反對意見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德兩國政府希望在這一主題和能源轉型方面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他們在一年前簽署了一份意向聲明,以建立相應的對話形式。此次在能源方面雙方可能會涉及更具體的計劃。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