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澡安全隱患大 這樣做即可安心享受

文/林一山、JoJo

冬季泡澡有很多潛在危險。去年12月,日本54歲的女歌手兼演員中山美穗,因在家中泡澡時發生意外而猝死。

台灣心臟內科醫生劉中平最近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提醒,冬天泡澡要注意水溫、時間,保持浴室通風,一旦有頭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要趕快出來。

泡澡有潛在危險

劉中平認為,浴室是一個相對不安全的環境,很容易發生溺水或意外。因為人們泡澡通常時間較長,中間也不會有人查看。此外,浴室通常是鎖起來的,如果發生意外,其他人很難進去救援。

他表示,泡澡時,人體在溫熱環境中會發汗,容易導致脫水、頭暈和無力。而身體在抵抗熱的時候,也會啟動一些代謝機制,讓人感到疲勞,容易在浴缸中失去控制力;浴缸比較滑,也增加了溺水的風險。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水溫過高),可能會導致熱休克,使人思維混亂、意識模糊,難以應對危險。

此外,吃太飽或飲酒後泡澡,也可能會造成昏沉、反應力下降的情況,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日本一項針對三千多個與泡澡相關猝死事件的法醫調查發現,大多數案例發生在冬季、60歲以上人群中;近 8成死者有溺水現象;在病因死亡中,超半數有循環系統疾病,其中心臟病最常見;還有四分之一死者血液酒精含量(0.5 mg/mL)可導致認知和運動能力下降。

類人不適合泡澡

劉中平建議,以下幾種情況不要泡澡。

1. 喝酒後:酒後泡澡會使身體發熱、脫水、血壓降低,意識也會變得模糊,肢體協調能力和反應速度都會變慢,容易在浴缸中跌倒或沉入水中。

2. 血壓偏低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泡澡會使血管擴張,血壓降低,更容易讓人頭暈或跌倒。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冷熱交替環境中,血管會突然收縮和擴張,容易發生意外。

3. 70歲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下降,在溫熱環境中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泡澡時間要短,或者避免泡澡。

熱休克急救

熱休克會引起頭昏、意識不清或昏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還會引發炎症並損害免疫系統和肝、腎等器官的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劉中平表示,如果遇到熱休克,或是任何因高溫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立即降溫。要盡快將患者移離高溫環境,然後迅速為其降溫。體外降溫是用冷水沖洗身體,或用冷毛巾擦拭身體。體內降溫是在患者意識清醒時喂冷水或冰水,或者用鼻胃管灌入冷水或冰水,幫助腸胃降溫。

冬日安全泡澡八招

關於怎樣安全泡澡,劉中平有以下建議。

1.準備好換洗衣物洗完澡後可以馬上在浴室內穿好衣服,避免外出後穿衣造成體溫驟降。

2.慢慢入浴:先打開熱水,讓浴室溫度上升後再脫衣服;或先用溫水淋浴,讓身體適應後,再進入較熱的浴池;或先將手腳浸入熱水中,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

3.浴室在使用前加熱:冷熱交替、溫差太大的環境,會對心血管會造成很大威脅。研究發現,溫度變化大於 5°C,會增加急性缺血性中風風險。

4.保持浴室通風:避免缺氧或濕度過高,否則人會感到頭昏腦脹。

5.長時間泡澡時水位不要超過心臟:心臟是散熱的主要中樞,水位超過心臟會影響散熱。

6.控制水溫和浸泡時間:水溫最高不超過42°C,每次浸泡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可用鬧鐘設置時間。

7.間歇性泡澡:每浸泡10分鐘後,應暫時離開浴池,讓身體降溫。離開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體溫驟降。

8.飯後一小時再泡澡,同時避免酒後泡澡,尤其是已經有醉意的時候。

出現三症狀 快離開浴缸

如果在泡澡期間出現以下症狀,劉中平建議立即離開浴池或想辦法降溫。

1.腦部症狀:頭暈、意識模糊、無法控制自己身體;

2.心血管系統症狀: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3.腸胃系統症狀:噁心、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是比較嚴重的反應,應立即停止泡澡並尋求醫療協助。@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

責任編輯:李蓓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