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如何影響兒童大腦發育?

文/Cara Michelle Miller 編譯/郭小卉

充滿綠意的社區公園,不僅是孩子們的遊樂場,也可能與其大腦發育息息相關。英國研究人員近期分析美國兒童的大腦掃描數據後發現,即使短時間接觸綠色植物,也可能影響兒童大腦中與學習、專注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區域。

綠地與兒童大腦發育:研究揭示潛在關聯

刊登於《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住在綠地較多地區的兒童,其大腦發展優於同齡人。該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領導,分析逾7000名參與美國「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的兒童資料,顯示自然環境對神經發育具長遠影響。

觀察結果發現,與自然空間接近的兒童,學業與心理健康表現通常更佳。研究共同主持人、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講師維揚加納·拉克什(Divyangana Rakesh)通過電子郵件告訴《大紀元》:「我們的研究顯示,綠色環境對神經發展的影響,超越家庭收入、父母學歷或社區條件。」

研究人員透過衛星圖像分析9至10歲兒童居住地附近的綠化程度,並在兩年後進行磁振造影(MRI)掃描。結果發現,經常接觸綠色環境的兒童,其大腦中多個關鍵區域的表面積與體積均明顯增加,這些區域與感官處理、動機、語言及情緒控制有關。

此外,生活在綠地較多地區的兒童,其與語言功能相關的皮質區厚度較大,腦島等區域的表面積亦有增加,有助於情緒與注意力調節。研究亦指出,大腦在青春期常見的灰質自然變薄現象,在這些兒童中變薄速度較慢,顯示自然環境可能在發育關鍵期發揮保護作用。

自然環境如何促進大腦健康?

研究團隊推測,自然環境可促進大腦健康,可能與其降低壓力、減少皮質醇濃度及抑制身體發炎反應有關。這些生理機制為大腦創造更佳的發育條件,或能解釋皮質變薄減緩與表面積增加的現象。

拉克什補充:「即使只是短時間、但經常性的綠地活動——如在公園散步——也可能對兒童大腦發育帶來正面影響。」

除了生理益處,自然環境也帶來心理層面的恢復效果。「注意力恢復理論」指出,大自然中的聲音與景觀,如鳥鳴與風聲,能溫和吸引注意力,與都市中刺耳的車聲或螢幕資訊不同,有助於減緩大腦疲勞並恢復專注力。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心理學家格洛麗亞·馬克(Gloria Mark)告訴《大紀元時報》,她的研究發現,即使只在自然環境中停留20分鐘,也能有效減壓並提升創造力。她補充指出,過去的實驗顯示,參與者若在樹木環繞的公園中步行50分鐘,其記憶與專注力表現優於在都市街道上的行走者。「你回來後會感到精神煥發,更能集中注意力。」她說。

對改進政策與生活的實際建議

這項研究不僅具學術價值,亦可作為公共政策制定的實用參考。在數位時代,許多兒童長時間接觸螢幕,戶外活動明顯減少。但研究顯示,即使短暫接觸綠地,也可能帶來長期大腦發育益處。

例如,以下幾項政策建議可望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學校可設計更具自然元素的操場,如樹木、花園與自然遊戲空間。

城市規劃應優先考量綠蔭街道、綠化屋頂與社區綠地,特別是在綠地稀少區域。

拉克什強調:「這些並非單純支出,而是對兒童未來的長期投資。」

原文「Nature Gives Children Bigger, Healthier Brain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08 17:56 | 修改:2025-08-08 17:56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