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楚州舊金山灣區報導】數十位來自臺灣的各界人士,本週一(7月14日),在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門前集會,慶祝《舊金山和約》簽定74周年。他們宣稱,這個條約是臺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法律溯源的起點。
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完工於1932年,本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所有參戰人員而建。劇院是一座古羅馬多立克柱式風格的建築,坐落在舊金山市政大樓的西側。
1951年9月8日,在二戰中獲得勝利的48個盟國與戰敗國日本,在這個歌劇院簽定《舊金山和約》,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臺灣共和國,是一個致力於臺灣獨立與國家建設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理事長陳峻涵,在13號的集會上表示,清政府在1895年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1951年9月8日在簽署了舊金山和約以後,臺灣正式被日本放棄,但是沒有說給誰。」
《舊金山和約》的第二條明確陳述:「日本國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及請求權。」但是,由於當時中共政權與民國政府之間的對立,《舊金山和約》並未以明確的條文,確立臺灣的主權歸屬。
陳峻涵理事長表示,雖然臺灣經過了民主化,選出了自己的總統,但臺灣人等了100多年,「我們還沒有等到一個根據聯合國憲章第77條和76條,所賦予我們的住民自決的權利」。
《聯合國憲章》第77條規定,聯合國有權將「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或将自敌国割离之领土」列為託管領土。而第76條則規定,聯合國應該「以适合各领土及其人民之特殊情形,及关系人民自由表示之愿望为原则,且按照各托管协定之条款,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
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石板明夫在演講中表示,在臺灣的歷史上,有6個條約非常重要:1985年的《馬關條約》,《開羅宣言》(1943)和《波茨坦公告》(1945),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1952年的《中日和約》,和1971年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他說:「臺灣這麼多年就被這些國際條約綁在那裡,完全不能動。變成了一個像國家,又不是一個國家的很奇怪的存在。」
印太戰略智庫是一個總部設在臺灣,以提高台灣的國際認知度、捍衛台灣民主自由法治生活方式為目的的智庫。
石板明夫認為,由於《舊金山和約》並未規定臺灣主權的歸屬,所以,「臺灣的主權應該由臺灣人自己來接手」。「臺灣獨立自主的原點,其實就在這裡(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
他強調,今天的國際社會有兩條基本原則:「一個是主權在民,一個是民族自決。」而「臺灣人很委屈,因為這六個條約在談判和簽署的時候,都沒有臺灣人的參加」。所以,「臺灣人真正應該擁護的,是一個由臺灣人自己簽署的條約,由臺灣人決定臺灣未來的命運。」
臺灣前國防部長,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現任理事長,蔡明憲在發言中指出,美國政府當年在《舊金山和約》通過之後,「也認為臺灣的主權未定」。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一般認為,杜魯門總統的聲明,是臺灣主權未定論的源頭。
195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簽署《中日和平條約》,該條約在第二條中承認了在1951年《舊金山和約》之後,「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但《中日和平條約》中仍然沒有劃定臺灣的主權歸屬。
蔡明憲理事長指出:《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都明確闡述,人民享有自決權。所以,臺灣的未來應該按照臺灣人民自己的意願來決定。
臺灣新北市市議員陳乃瑜表示,《舊金山和約》對臺灣非常重要。她說,臺灣已經具備了人民、土地、政府、和主權這四個國家要素。所以臺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本來就是一個存在的現實。
她呼籲:「我們要讓世界知道,臺灣人民的人權和臺灣的國家主權,不能被忽視」。
印太戰略智庫顧問吳嘉隆在發言時專門指出,國與國之間需要疆界的劃分。他舉例說,北愛爾蘭之所以不能脫離英國,魁北克之所以不能夠脫離加拿大,都是因為不同民族雜居在一起,因此土地的疆界無法劃分。但中國與臺灣之間有臺灣海峽,疆界是能夠劃分的。
他認為,除了政府、土地、和人民這些要素之外,臺灣更急需建立強大的國防,靠實力來捍衛自己的主權。
舊金山灣區臺灣鄉情關懷會主席,謝鎮寬告訴大紀元,他每年都會在9月8號的前後,來到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門前,紀念《舊金山和約》的誕生。他呼籲所有臺灣人一起努力,讓臺灣重新加入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