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錯位致多種疾病 專家教你保健操改善

文/林一山、JoJo

頸椎錯位可能引發多種病症,包括精神、神經及心肺疾病。台灣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講解造成頸椎損害的不良姿勢,並教授有效矯正頸椎、緩解症狀的獨家頸椎保健操。

吳國斌表示,從實際的臨床觀察來看,許多所謂的疑難雜症,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頸部僵硬以及頸椎錯位的問題。他有一名病人同時出現很多不同的病徵,包括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眼睛容易酸澀、視力退化、心悸、胸悶、脖子痠痛、手麻、耳鳴和聽力不好,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治不好。吳國斌發現,他的問題可能和頸椎錯位有關,把錯位的關節復位後,許多症狀很快得到改善。

頸椎保健操9

很多病人的症狀,即使做了很多檢查,可能也找不到真正病因。吳國斌表示,一般通過X光、CT、MRI等現代醫學影像檢查,頸椎關節有一點點錯位被視為正常。而當頸椎退化到一定程度,例如出現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時,才會被骨科醫生認為病症與頸椎有關。然而,在此之前輕微的錯位,足以導致周圍肌肉組織和韌帶繃緊,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從而引發多種疾病。

吳國斌結合臨床治療經驗,設計了一個簡單有效的頸椎保健操,堅持練習,可以幫助把錯位的頸椎歸位,改善相關病症。

1. 縱向拔伸法

做法:肩膀下沉,稍微低頭,頭往上頂,像被提著頭頂向上拉伸一樣。做這個動作時,頭可以輕輕地晃一晃。

功效:拉開頭顱骨和頸椎第一、二椎之間的距離,放鬆頸椎。稍微晃動頭部,可以幫助矯正頭顱骨輕微歪斜的問題。

2. 橫向拉伸法

做法:一隻手放在身側,將頭部向另一側傾斜,維持10秒鐘,然後換邊做,重複五次。

功效:拉伸及放鬆頸椎兩側的肌肉和韌帶,包括前、中、後斜角肌。

3. 頭顱骨下按摩法

做法:用雙手大拇指,對稱按摩頭顱骨下方和頸椎交界處的凹槽。然後,保持大拇指扣住頭顱骨下方,頭部左右晃動。

功效:促進頭部血液及能量循環,改善眼睛疲勞。晃動頭部的動態按摩,可以溫和安全地矯正頸椎第一、二椎錯位,舒緩相關症狀。

4. 揉捏後頸法

做法:用手指從頸椎後方捏住頸椎兩側的肌肉,換另一隻手,從反方向按摩。

功效:在放鬆肌肉的同時,可以檢測頸椎哪個部位出現問題,如果某個點特別痛,即是頸椎錯位的地方。

5. 橫突按壓法

做法:在揉捏後頸找到特別痠痛的點後,四指跨過頸椎,拇指由後往前頂住痛點,如果覺得用大拇指不順手,也可以換成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一同按壓,主要靠中指施力。如果覺得力度不夠,可用另一隻手從後方輔助,向前推正錯位點,保持30秒1分鐘。

功效:矯正錯位的頸椎,把錯位的關節從後往前推回去。

6. 烏龜轉頭法

做法:身體向前傾斜,使脖子與地面平行,頭部輕輕左右轉動。如果轉到某個位置感到痠痛,就停下來710秒,然後再往外轉一點,停710秒,最後向外角度再大一點,再堅持停住710秒,這套動作重複做3次。

功效:舒緩頸椎痠痛,幫助錯位的頸椎復位。

7. 米字轉頭法

做法:頭部按4組對稱方向轉動,每組動作重複做5次。

第1組,頭向左上45度轉動、回復到中間、向右上45度轉動、回復到中間,各停留2秒。

第2組,頭向左水平轉動、回復到中間、向右水平轉動、回復到中間,各停留2秒。

第3組,頭向上抬、回復到中間、頭向下垂、回復到中間,各停留2秒。

第4組,頭向左下45度轉動、回復到中間、向右下45度轉動、回復到中間,各停留2秒。

功效:全面活動頸椎,幫助矯正一至七頸椎錯位。

8. 蝶式游泳法

做法:模仿蝶式游泳的動作,手臂往身體兩側伸直,手呈鷹爪狀用力勾起。手掌向下,雙臂帶動肩胛骨向前轉動,重複10次。翻轉手掌向上,雙臂帶動肩胛骨向前轉動10次。

功效:放鬆頸部、肩膀及背部肌肉,改善頸椎下部的問題,如富貴包等。

9. 頭部後仰左右搖擺法

做法:做完蝶式游泳法後,頭部向後仰,然後左右搖擺,眼睛看著前方。

功效:配合蝶式游泳法,在頸椎周圍肌肉放鬆後,幫助打開頸椎關節,改善手麻等症狀。

頸椎錯位引致多種疾病

吳國斌表示,有不少疑難雜症與頸椎錯位有關,包括以下幾方面:

精神性疾病:神經衰弱、焦慮症、恐懼症、身心症、過動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

神經性疾病:三叉神經痛、突發性顏面神經麻痺、單邊手抖、脖子不自覺抖動、肩膀和手麻痛。

腦部問題:早老性癡呆症、帕金森症、小腦性麻痺、癲癇、腦震盪後遺症、長期偏頭痛、暫時性腦缺血、腦動脈硬化症、頭暈、睡眠障礙。

眼睛問題:青光眼、眼球顫動、眼瞼下垂、斜視、複視、視力衰退。

耳鼻喉問題耳鳴、鼻子過敏、嗅覺失靈、吞嚥困難。

心肺疾病冠心病、心律不正、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症、慢性支氣管炎。吳國斌解釋,心臟雖然位於胸部,但交感神經的一個分支會走到頸椎,再分到心臟,所以頸椎錯位也會引起心悸、胸悶或呼吸困難。

其它疾病:原發性高血壓、倦怠無力、手腳冰冷、低血壓、五十肩、顳顎關節痛。

導致頸椎錯位的因素

吳國斌表示,有很多不良姿勢和生活習慣,一開始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但長期下來會造成脊椎關節勞損、壓迫和退化,最終導致頸椎錯位,例如:

長期低頭,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看書、低頭看手機等。

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工作,例如老師寫黑板、廚師炒菜等。

坐姿不良,如頭部前傾。

睡姿不良,例如不使用枕頭、使用過高的枕頭、躺靠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趴著睡覺等。

進行劇烈運動時,沒有做好熱身和拉伸、運動時姿勢不正確等。

另外,隨著年齡增長,頸椎會逐漸退化,也容易出現錯位。@◇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

責任編輯:吳宓辰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