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吃藥就好,還是該調整脊椎?

專訪灣區脊椎神經名醫莊錦鎮

記者/郭簡

頭痛,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不速之客。你是不是也習慣在包包裡放著止痛藥,一痛就吞,彷彿已成例行公事?但你知道嗎,不是所有頭痛,都能靠吃藥解決。 尤其是反覆出現、固定時間發作的頭痛,很可能與脊椎錯位與神經壓迫有關。

為什麼會「頭痛」?常見原因一次看懂

頭痛的成因五花八門,但大致可分為幾類:

 肌肉緊張型頭痛
最常見,約佔80%的頭痛類型,與肩頸肌肉緊繃、姿勢不良有關。 長期低頭滑手機、辦公久坐,導致肌肉拉扯顱底,引發緊繃壓迫感。

 脊椎錯位型頭痛
當頸椎(尤其是第一、第二節)錯位,可能影響腦部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引起缺氧感或訊號異常,導致頭痛、暈眩等。

 荷爾蒙型頭痛
多見於女性經期前後,因激素變化導致偏頭痛或頭脹。

 神經型或血管型頭痛
如偏頭痛、高血壓、腦神經敏感,常伴隨噁心、畏光、跳痛等。

 生活型態型頭痛
長時間盯螢幕、熬夜、壓力大、缺水、咖啡戒斷,也可能引發頭痛。

由此可見,頭痛原因複雜。 吃藥雖能暫時止痛,但若總是一痛就吞藥,可能只是短暫蓋住了身體的「求救訊號」,卻未解決真正的根源。

原來,脊椎與頭痛、焦慮也有關!

根據莊錦鎮醫生說明,頸椎是大腦連接全身的重要通道。 特別是頸椎最上方的頸一(C1)與頸二(C2)節,與腦部血液供應、自律神經平衡密切相關。當姿勢不良、長期緊張,導致這些節位出現微小錯位,會引發:

頭痛、頭脹、暈眩

肩頸僵硬、手麻、消化不良

甚至心跳加快、情緒不穩、睡眠障礙

莊醫師指出,約八成的頭痛與壓力、情緒緊繃相關,這些因素會讓肩頸肌肉長期緊張,進一步拉扯脊椎,引發連鎖反應。

脊椎調整能改善壓力型頭痛

對於因錯位或肌肉緊繃引發的頭痛,脊椎神經調整可以:

 放鬆緊繃的肩頸肌肉

  恢復頸椎節位的正確排列

  減少對神經與血管的壓迫

  改善腦部的循環與神經傳導

許多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調整後,發現頭痛次數與強度都有明顯減輕,睡眠品質與專注力也有所提升。

調脊椎消症狀,仍需尋找壓力源頭

莊醫師提醒:脊椎調整雖然無法直接消除壓力源,但能緩解壓力在身體上的表現,讓你比較不那麼容易感到緊繃、頭痛、失眠。但長期改善仍須搭配壓力管理方法,如靜坐、運動、閱讀、與人傾訴等,從根本降低情緒張力。

結語:頭痛是身體在對你發出訊號:「有個地方卡住,該注意身體了!」與其年年吃藥止痛,不如從源頭做出一點改變。 給自己的脊椎一點關注,或許就能還給腦袋一片清明。

諮詢電話(510)465-7982

地址:212 9th Street, Suite 103 ,

Oakland, CA 94607(奧克蘭唐人街)

發佈:2025-07-21 07:09 | 修改:2025-07-21 07:1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