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使用手機的4個特徵 讓年輕人看不慣

【2025年09月21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時下年輕人可能一出生就接觸電腦或網路等科技,所以對手機之類的數位裝置運用自如。相較之下,年長者比較欠缺這方面的經驗,因此在使用手機方面的行為,可能會讓年輕人看不慣,甚至無法招架。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美國曼納史密斯禮儀諮詢公司(Mannersmith Etiquette Consulting)的總經理史密斯(Jodi R.R. Smith)說:「年長者認為科技與自身格格不入。」

她解釋說,一旦手機安裝了某個東西,年長者很少會查看或刪除任何東西。他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整個文件檔案從笨重的電腦裡消失,即使保存得當,也難免會丟失,因此他們往往對科技有可以理解的不信任感。

相較之下,年輕人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將科技視為自身的延伸,有點像娛樂工具、忠實朋友和「電子安全毯」(electronic security blanket)的結合。只要有新的應用程式(app)或升級發布,他們就準備把它下載到手機裡。(編者按:當手機充當「電子安全毯」時,它發揮著與實體安全毯類似的心理功能,在人們不舒服或緊張的時刻提供慰藉或緩解孤立感。)

至於對科技抱持不同的態度會對手機使用方式產生多少影響?事實證明,影響很大。以下是年長者使用手機的4個常見行為,這些行為會讓年輕人感到疑惑。

打電話

對於從小使用固定電話(又稱市內電話)的年長者而言,電話鈴聲是無可避免的情況,而且要趕快接電話,看看對方有什麼事。

但對於在數位時代長大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寧願發簡訊也不願意打電話,毫無預警地打電話簡直是粗魯無禮。

科技教練史密斯(Brittany Smith)說:「我今年44歲,我肯定是最後一代『打電話』的人。」雖然她從小就喜歡和朋友開心地通電話,但她能理解一個意外來電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而電話的鈴聲也會讓人感到非常緊張。

她以她父親為例說,年長者通常不會有這種擔憂。她父親認為,電話響的時候要接電話才有禮貌。他每次都會接,即便在他陪伴女兒的時候也是如此。

一名老太太在使用手機。(Shutterstock)

傳送很長的文字訊息

德州禮儀學校(The Protocol School of Texas)的創辦人戈茨曼(Diane Gottsman)也是Z世代(Generation Z)孩子的母親,孩子們給了她很多關於如何改善數位訊息傳送的反饋。

戈茨曼說:「他們不喜歡你像寫信一樣寫簡訊。如果內容太長,你就得把它分成幾段文字,別寫得像小說一樣,要直奔主題。」

她也建議,使用文字訊息要力求溝通順暢。不要在群組聊天中回覆不必要的評論,也不要轉發像連鎖信這樣煩人的東西。

她還敦促年長者學習如何使用表情符號。她說:「無論你做什麼,請先快速學習一下表情符號的含義。謹慎而準確地使用它們。」

無意間打開手電筒

住在芝加哥、化名凱瑟琳(Catherine)的咖啡師說,依據她的經驗,顧客年紀越大,就越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打開手機的手電筒。

她說:「嬰兒潮一代在戶外似乎不知道這種情況,但他們在點咖啡的時候,會把手電筒照到服務員的眼睛裡。說實話,有時候光亮得幾乎讓人眼花繚亂。」

科技教練史密斯把這種情況比喻為開車時一直開著轉向燈,一連跑了好幾英里。她提供了一個迅速解決方案:「你可以選擇在鎖定的螢幕上顯示哪兩個按鈕,所以把手電筒拿掉,換成一些比較不礙事的按鈕。」

幾名老人在使用手機。(VALERY HACHE/AFP via Getty Images)

不鎖定手機螢幕

禮儀專家海斯(Jo Hayes)說:「用完手機後,你需要鎖住螢幕,但我注意到大多數老年人發完訊息後,都會直接把手機放進口袋或手提包裡。」

海斯說,她爸爸是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的人,他經常把手機放在口袋中而不小心撥出電話。幾乎每次和他在一起,她都得提醒他按下側邊按鈕來鎖住螢幕。

科技教練史密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你可以把自動鎖定螢幕時間設定為30秒到5分鐘。盡量設定最短的時間,這樣手機就能盡快自動鎖定螢幕。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9-23 20:45 | 修改:2025-09-23 20:4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