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她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樣,唸到大二就休學了。
她來找我談,說孩子自從大學輟學後,就一直待在家裡。她希望孩子能按時起床,能出門,能去工作,但孩子卻非常抗拒,總是說自己沒有興趣。這位媽媽其實心裡明白,孩子真正缺的是信心。
她跟我說,孩子可能是在求學的過程中受過太多挫折,導致現在對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後來她問我:「妳的孩子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
我回答說:「應該是有過,尤其是還在摸索自己前途的時候。但目前看起來很不錯。」
她接著問我:「那妳的孩子現在在做什麼?」
我說:「他在做貿易。」
她說,她的孩子在大學時期沒有好好學語言。
我回應:「其實我的孩子在大學時也沒有學過日文,但他現在的工作主要就是用日文溝通。」
她很驚訝地問:「那他怎麼會那麼有信心呢?」
我也不禁回想:我的孩子對學校課業一直不太有興趣,但為什麼對語言卻這麼投入,甚至願意自學?
後來我想起,我們搬到蒙特婁的第二年,我當時還不會說法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要靠我兒子協助溝通。尤其是到了魁北克鄉下地區,幾乎只能用法語。我們借廁所,買東西,參觀國會大廈,全都靠他幫忙翻譯。他在語言使用上,從小就有過許多正向經驗。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次我們參觀國會大廈,他當時才小學一年級,卻向導覽員提出了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連同行的親戚都覺得他很不簡單。
可能就是從那時起,因為成就感與信心,他對語言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這份自信也延伸到了日文的學習上,現在他專門負責與日本往來的貿易業務。
至於做生意所需的溝通與談判能力,他也相對有信心。
我猜這與我們日常的互動方式有關。
我一向是「高支持、高要求」的媽媽。有要求的時候,我會和他討論,讓他有機會說服我。只要他的理由充分,我就會接受他的提案。
這樣的互動,讓他從小就習慣與長輩協商,也培養了他面對權威時的自信。
雖然我的孩子在學業表現上不算突出,但在生活的許多層面上,都有著值得肯定的地方。對於那些可圈可點的表現,我從不吝於表達欣賞。
在我看來,學業成績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該要求的,我會堅持;該稱讚的,我會大方稱讚。
長久下來,他自然也就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了。
回到這位媽媽的問題:父母究竟該怎麼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我的經驗是,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培養一雙「看得見優點的眼睛」。能夠看見孩子的好,而且不把那些好視為理所當然。孩子做到某些事情,不論大小,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與回應。
孩子有起床,孩子有去打工,孩子有養活自己,這都不是理所當然。
很多時候,我們太習慣以社會主流的生存指標來衡量孩子的價值,彷彿只有成績好、進名校、找到穩定工作才算「成功」。在這樣的標準下,孩子就算有很多其他的優點,也很容易被忽略。
父母會覺得「那有什麼?這不是做人本來就應該的嗎?」。
但事實是,孩子可能有一百個好的地方,但我們總是盯著那一個我們在意的地方,結果反而讓孩子失去全盤的信心,看不見自己的優勢了。
雖然過去有種種原因,讓我們當父母的讚不出口。但即使孩子已經成年,父母的肯定依然能發揮影響力,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扭轉親子間原本緊張的關係。
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看見孩子的努力與成就,並真心給予讚賞時,孩子也就會逐漸從這些日常的肯定中重新認識自己,慢慢地建立自信。◎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郭葉珍臉書)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