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易患肌少症 2種運動方法減齡

文/徐棟英(體適能訓練課程教練)

我有一位學員,是剛從國中退休的50多歲女老師。她當初走進教室,要做「伏地推撐」的動作時,完全無法把自己的身體撐起來,我只好改請她做瑜伽,讓雙手靠近身體、大腿貼地,讓上半身可以勉強撐起來;做「棒式(平板撐)」時,她的膝蓋完全無法離地,一離地就會倒下來。我細問她平時的活動狀況,才發現她非常害怕上下樓梯,曾經在下上樓梯時,摔倒過兩次,在電梯不普遍的國中校園裡,她的行動力十分受限,就連上下公車,都必須拉著扶手,行動緩慢,經常被公車司機罵;跟著我上課半年後,她上下樓梯不再擔心受怕,甚至可以追公車了。

還有一位年約80多歲的珍姐,每天早上起床都很困難,必須在床上躺很久,慢慢挪動臀部,用手輔助才能慢慢起身,而且一起身就要穿戴護腰,否則非常難以下床。後來,經過1週3次的課程訓練後,她現在不用穿戴護腰了,每天起床也輕鬆自如。

這兩位學員的身體狀態,其實就是「肌少症」(Sarcopenia)的行為表現,如果沒有早期發現與治療,身體很容易沒力而增加跌倒的機率。根據2010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的診斷標準有二:

1. 肌肉質量減少

2. 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

伴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目前台灣銀髮族肌少症的盛行率是3.9至7.3%,隨著人口老化速度逐漸增加,罹患肌少症可能造成失能、使得生活品質下降,以及增加死亡風險。而且,肌少症可不是銀髮族的專利,有越來越多的中年族群也提早得了肌少症,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坐辦公室的族群,核心肌群很少被用到、被鍛練。如果你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過了40歲之後,每過10年人體的肌肉量會減少8%,70歲以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

肌少症帶來的影響

日常動作的進行都需仰賴有力的核心肌群。

剛來上我課程的長輩,最常聽到他們有以下狀況:

1. 起床困難

2. 長期腰酸背痛

3. 上下公車和樓梯都必須靠手部的力量拉提

4. 不敢坐矮凳

5. 蹲坐馬桶後起身困難

這些動作對年輕人、中年人來說輕而易舉,但對長輩們而言卻很吃力,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行動。很多時候,大家都以為是膝蓋退化而導致身體沒有力氣,所以一直找醫生治療膝蓋痛的問題;或發現年長的父母無法坐矮凳時,子女就改買高腳椅,讓父母就座比較方便,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訓練長輩們的「核心肌群」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常常有人問我:「老師,我年紀都這麼大了,還可以訓練肌肉嗎?」我都回答他們:「當然可以,只要你肯訓練,都有機會的。」人體的細胞是在臨終失去生命機能後才會停止細胞分裂;如果要增加肌肉纖維,就必須利用一定強度的肌力訓練,才能刺激肌肉再生,試想看看,平常你讓細胞都處於輕鬆安逸的狀態,它怎麼有機會生長呢?加上年齡增長後,因為荷爾蒙的變化,的確會讓肌肉生長的速度變慢,所以才更要運動!即便肌肉量增加的速度有限,但有長期運動習慣的人至少能維持住肌肉量,並且減少體脂肪,不再有沉重的大肚腩。藉由運動,讓肌肉比重逐漸增加,對於很多患有肌少症的長者來說,就足以改善平日的行動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如果願意長時間投資健康存摺,多些健康年歲能遊山玩水或含飴弄孫不是更好嗎?

為了更精準地了解長者透過肌力訓練的身體變化,在這些年來的課程教學裡,每隔3個月我都會利用「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追蹤學員們的肌肉量與體脂變化。我有個學生是55歲的退休公務員,她以前擔任會計主任時得久坐辦公室、運動機會不多,退休前的骨頭密度是-2.0,肌肉量是16.9公斤;跟著我上課4年後,骨密度為-0.3,也就是增加了1.7,而肌肉量變為20.6公斤,增加了3.7公斤,證實身體機能的改變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停滯,這是我時常勉勵學生的個案之一。

面對銀髮族的肌力訓練,我追求的目標不是要讓這些長者成為超級運動員,訓練出肥碩的肌肉,而是「以安全為前提,溫和有效地訓練,維持住一定的肌肉量」,才是最重要的。

說了這麼多關於肌力的重要性,感覺有點抽象嗎?不曉得大家是否知道自己的肌力和肌肉量呢?不妨先填寫看看右頁的量表,不分年齡都可以做,若分數超過4分,就代表可能已經有肌少症的徵兆,需要多多留意了!

不同年齡對應肌肉量遞減

肌少症自我評估量表:

(原始資料來源: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2019年版)

免輔具、溫和有效的「徒手肌力訓練」+「節拍超慢跑

以前在軍中訓練的是學生和官士兵們,他們都屬青壯年,訓練強度較大,從軍中退役後,2013年受文山區里長之邀,到社區活動中心幫銀髮族開設體適能的課程,考量到他們的年齡和體力,我開始觀察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和困難之處,並開始涉獵各種關於特殊族群的體能訓練知識來設計課程內容,同時要考量環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所以我設計的是「徒手肌力訓練+ 節拍超慢跑」。

「徒手肌力訓練」讓你的核心逆齡!

當時,我看到某個日本節目介紹了特別為銀髮族設計的徒手肌力訓練,讓嘗試運動的長輩身體與行動能力變好了,這激發了我設計課程的靈感。以過去訓練軍人體能的經驗為基礎,我重新為長者們設計一套維持身體活動力所需要的核心肌力訓練,訓練過程完整、溫和不易受傷但又有一定的強度,能為他們有效改善日常生活的行動能力。

練核心肌群到底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呢?很多長者都有起床、上下樓梯困難的問題,這個就是「核心肌力不足」的結果。因為無論是起床時想要抬起頭肩部,或是爬樓梯、坐下再站起,看似簡單的動作可都需靠「腹部核心肌肉收縮」才能完成動作。於是,我設計了「上腹部-捲腹」、「下腹部-屈膝& 直膝伸腿」等很多訓練核心肌群的動作在課程內容裡,不需運動輔具,只要有張瑜伽墊就能開始做。經過長期訓練後,就能有效增加腹部的核心肌力,進而改善起床、上下樓梯困難的問題。有許多大哥大姐在上課3、4個月後就會主動跟我說:「老師,我覺得你教的運動真的對我幫助很大,現在不管是早上起床、上下公車、爬樓梯都開始不一樣了,不用人扶,走路速度也快很多。」

不傷膝又輕鬆的「節拍超慢跑」!

除了核心肌群力量的訓練之外,「節拍超慢跑」也是我致力推廣的運動。一開始我參考了日本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的「龜速跑法」的概念,「小小步、慢慢跑」讓跑步成為有益身體健康的有氧運動,能夠活腦減重,讓不愛運動的人也可以愛上跑步,後來我還加上節拍器輔助跑步的頻率,讓慢跑毫不費力。

我也閱讀了俄羅斯的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與約翰・羅伯遜合著的作品《跑步,該怎麼跑?:認識完美的跑步技術,姿勢跑法的概念、理論與心法》(2018年,臉譜出版),那本書更深入介紹跑步姿勢對於身體的影響,如何減少負擔,避免身體受傷。同時,也參閱馬拉松頂尖選手的相關研究,研究說明馬拉松選手的步頻是170至190步/分鐘,這是最節省能量的跑步速度,這樣的步頻是他們從事馬拉松運動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同時又擁有高度耐受力的最佳速度。

結合以前訓練軍人的實務經驗加上研讀多方研究書籍資料為基礎,我為「節拍超慢跑」定了4 要領的動作準則:

1. 前腳掌先落地,再後腳跟落地

2. 膝蓋彎曲、保持彈性

3. 節能減碳,輕量落地

4. 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

當人體前腳掌落地時,膝蓋就會自然彎曲,一旦膝蓋彎曲就能保持彈性,自然減緩對於腳和膝蓋的衝擊力量。設定步頻為180步/分鐘,是因為步伐小會比步伐大減少更多的阻力,不會加重膝蓋與足踝部的負擔,還能減少身體上下晃動,身體起伏晃動越小的話,落地阻力就會變輕,更不會增加心臟負荷;落地重的話,心跳會加快,如此對人體的負荷也會增加。

很多因為跑步而受傷的人,常是步伐太大,核心肌肉跟不上,而可能造成膝蓋受傷的狀況。「節拍超慢跑」不僅安全,又是在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長時間跑步,身體對於跑步運動不易產生排斥感,為了讓大家更好記,有個簡單的4口訣:「不酸、不痛、不硬、不喘」,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舒適狀態,不斷「傾聽身體回饋」,覺得會酸、喘不過氣時,就縮小步幅(放慢速度),不要逞強而讓身體受到傷害。關於「節拍超慢跑」的完整教學,在本書的Chapter3會有仔細的說明與示範。

不急不快但有效!不限年齡的「慢運動」概念

誠如前面所提,我的課程雖以銀髮族群居多,但是其中還有受過傷的族群、擔心體力不好的人、工作時間有限的忙碌族群,都很適合用「慢」的觀念來做運動,另外三餐飯後也很適合進行這套運動。

例如糖尿病患者,用餐後血糖容易升高,若能在飯後1 小時內進行原地節拍超慢跑15至20分鐘,這樣緩和的「有氧運動」有助穩定飯後血糖,這是短期效應。若再搭配每天約10分鐘的「肌力訓練」,包含深蹲15次x2組+伏地推撐10次x2組+棒式(平板撐)30至60秒x2組,就可以增加肌肉量並促進代謝。

很多長輩的身體機能開始老化,所以高強度運動對於他們來說是負擔,更會有受傷的風險,但在我的課程中,所有的學生都可以享受運動,同時達到肌力訓練的好處。長期培養習慣運動後,開始睡得著、睡得好,還能行動自如,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這些都是身體的正向回饋,讓學習者能真正接受且願意持續訓練自己,這才是這整套課程的終極目標。

而身體較虛弱的族群或久坐的上班族,也能將運動時間分散,利用早、晚或午休有空的時間進行,因為運動時間是可以累積的,這是一種比較容易執行與長期維持的方式;投資健康沒有捷徑,需要身體力行。

本文摘自《核心逆齡 節拍超慢跑》境好出版提供

· 5個徵兆當心肌少症 醫師:做對2件事增肌肉量

· 減肥不當加速肌肉流失!遠離肌少症3大凶手

· 不活動肌肉就衰退!醫師教你預防肌少症

責任編輯:李清風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2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