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患者搭乘飛機旅行需要特別留意,因為低氣壓加上久坐,都會增加心臟的壓力。但專家表示,只要在旅行前做好準備,避免過度勞累或熬夜,旅行時規律服藥,心臟病患者也可以享受旅行的樂趣。
台灣心臟內科醫生劉中平在新唐人節目《健康1+1》中說,有一對夫婦在他的診所吵了起來。先生是外國人,太太是台灣人,先生因為心臟病發作進了ICU,並於一個多月前做了心臟瓣膜手術,之後一直情況穩定。先生打算回原來的國家看看,放鬆一下心情,但太太強烈反對,覺得心臟手術後搭飛機風險太大。劉中平評估了病人的情況,認為他可以乘坐飛機旅行,只要準備好常用藥物和應對緊急狀況的藥物即可。
劉中平說:「目前我們醫生的觀念是,如果您心臟已經穩定了,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去旅遊,去坐飛機。不要因為心臟疾病,讓大家的生活、娛樂受到太多限制。」
兩種情況不宜搭飛機
心臟病患者搭飛機,確實會比健康人遇到更多挑戰。當飛機飛到高空時,大氣壓力比平地減少60%以上,機艙內雖然會注入空氣加壓,但氧氣分壓仍然較平地減少約30%。健康人可以通過增加心律和呼吸量來代償,但心肺功能較差的人可能感到呼吸困難、胸悶。
那麼哪些人搭飛機容易出現危險?劉中平說,一般說來,以下兩種情況應該避免搭飛機。
●心肺手術後10天
剛剛接受過心臟(例如裝支架或繞道手術)或肺部手術的患者,10天內不要搭飛機。因為手術後胸腔內可能殘留氣體,在低壓環境下氣體可能膨脹,造成氣胸,壓迫肺臟。
●心肌梗塞後2周
如果最近兩個星期出現心肌梗塞,也不宜搭飛機。研究發現,心肌梗塞在兩個星期內復發的風險最大,而第二次心肌梗塞發作可能比第一次更加致命。
安全搭飛機注意事項
劉中平對心臟病患者乘坐飛機提出以下建議。
●狀況穩定時出行
劉中平說:「您必須在沒有胸悶、沒有痛、沒有喘的情況下搭飛機。如果心臟在不舒服的狀態下,其實已經使出全力保護您,這時候去到飛機上的低氧環境,心臟是無法承受的。」
他提醒,患者在出行前應該與主治醫生討論,確認自己情況穩定,適合搭飛機。
●出行前多休息
飛行前不要劇烈運動,不要熬夜,建議提早到機場,避免太過緊湊的行程。不要讓自己的身體處在太緊繃的狀態,否則可能會讓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研究發現,心臟受到自律神經的支配,交感神經過度活躍與心律不整有關。
●規律服藥 多帶一份
患者要記得隨身攜帶平時服用的藥物,規律服用。劉中平建議準備雙份藥物,而且不要將藥物全部放在托運行李當中,以免飛機延誤或行李丟失而無法服用。他強調服用降壓藥非常重要,因為搭飛機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
除了日常服用的藥物,心臟病患者也要備好緊急用藥——心絞痛用藥、心律不整藥和緊急降血壓藥,以備不時之需。
劉中平說,他曾經兩次在飛機上協助突發不適的乘客,其中一位是劇烈暈眩症,另一位是輕度胸悶,都在服藥後緩解。他強調,雖然飛機上可能有緊急用藥,但還是服用自己的藥物更對症。
另外,最好也準備感冒藥、腸胃藥、暈車藥等常用藥,因為在異國他鄉可能不方便買藥。
●保持水分 注意飲食
飛機內空氣較為乾燥,缺水會讓血液黏稠,建議多喝水,「沒有口渴也要喝水」。而且,飛機上提供的小食可能過油過鹹,不宜過多食用。避免喝酒、喝咖啡,因為酒精和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以致血壓升高。
●心臟衰竭患者提前申請氧氣
心臟衰竭患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可能需要額外的氧氣。劉中平建議,這類病人在飛行前就要向航空公司申請提供氧氣。
●經常活動小腿 避免靜脈血栓
靜脈栓塞危害大
除了機艙低氣壓造成的不適,久坐不動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很危險。研究發現,飛行四個小時以上,靜脈栓塞風險會增加一倍,而且飛行時間延長或短時間內多次搭飛機,都會讓靜脈血栓風險更高。
劉中平說,靜脈血流較慢,需要腿部肌肉擠壓來幫助靜脈回流。在搭飛機時,靜脈血栓的症狀是小腿明顯疼痛、腫脹,甚至血管浮起來、表皮瘀青,通常在單側發生。最危險的是血栓被推動到肺動脈,發生肺栓塞,呼吸窘迫。「這是飛行中重要的危險。」他強調。
對於肥胖、高齡或有靜脈血栓家族病史的人,長途旅行需要更加謹慎,應注意以下三點。
●長途飛行中,每隔一小時起來走動一下。
●在座位上時盡量將腿抬高,並來回活動雙腿。
●穿著彈性襪可以改善靜脈回流。如果沒有彈性襪,穿較厚較長的運動襪也有作用,應穿到超過小腿中段、接近膝蓋的地方。
多曬太陽幫助倒時差
此外,心臟病患者在長途旅行時,時差可能也會影響血壓、造成交感神經失調,從而直接或間接提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建議多喝水,白天多曬太陽,晚上避免光照,這樣可以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幫助睡眠。他提醒,不要因為失眠就多喝酒,否則會適得其反。口服褪黑激素可能也有助調節生物鐘,但心臟病患者應諮詢醫生後再服用。
劉中平表示,希望心臟病不要過多限制患者享受生活,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太高的風險,還是值得去外面走一走」。@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
責任編輯:張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