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是一種出色的抗氧化劑,可以有選擇地清除人體裡的毒性自由基,因而可以抗氧化壓力、抗慢性發炎,從而改善由它們引發的癌症等慢性疾病,還能抗衰老、增強體質,並改善焦慮和疼痛,整體改善生活品質。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主要指活性氧和活性氮),由於自由基帶有單個電子,所以它們的生物化學活性極強。人體內活性氧一旦產生過多,就會造成氧化壓力,對細胞產生不良影響。而氧化壓力是許多疾病的根源。
以活性氧為例,人體的細胞在燃燒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產生能量的過程中,會有部分氧氣轉變成活性氧,其中有一種毒性自由基——羥基自由基,如果它產生過多,造成氧化壓力,就會破壞細胞脂質、蛋白質或DNA,讓身體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而幾乎所有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與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有關。因此很多研究人員都在致力於尋找天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抗氧化劑。
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的太田繁雄教授團隊首次發現,氫氣這種最小分子的無機氣體,具有作為預防性和治療性抗氧化劑的潛力。該研究發現,氫氣可以有選擇地消除細胞內的毒性活性氧,将它們转化成水,幾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即無細胞毒性),有助於緩解毒性活性氧導致的氧化損傷,并且不會與其它具有生理作用的活性氧發生反應。
今年1月由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綜合性研究證實,氫氣的這種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药物,它能从根本上改善多种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還能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慢性腎病透析患者的腎功能等。
氫氣療法有助抗炎
發炎是身體免疫反應的一種機制,由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相互作用,釋放促炎細胞因子,以增強免疫反應性。在慢性發炎中,持久的發炎反應常常同時伴隨著對細胞和組織的破壞,從而引發全身很多部位的疾病。多項研究顯示,慢性發炎是許多疾病的根源,而氫氣在各種發炎動物模型中,是通過抑製粒線體氧化生成活性氧、抑制NLRP3發炎小體活化的機制,來減輕慢性發炎的。
由於很多種疾病都與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有關,所以有時並不好判斷某種病症的起源。人們常常發現,長期感覺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或某方面有問題,比如頭痛、腿疼、胃腸不好或者失眠,但去醫院檢查和治療,卻沒有明顯的改善。這些亞健康狀態很可能就是慢性發炎引起的,氫氣治療這種自然療法或許能夠讓病症得到根本的改善。
台灣安永健康管理公司董事長顏海燕和家人就是這種情況。她在《四維健康》節目中介紹,她因工作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曾經好多年有失眠和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採取多種方法治療也沒有根本的好轉;她的家人有很嚴重的頭痛,被折磨了10年,四處求醫,無法查出確切病因,嘗試多種治療方法均未獲得改善。
她在7年前因為家人和醫生朋友而接觸到氫氣療法,之後又了解了很多相關的知識,覺得這種對人體沒有傷害的自然療法很值得一試。在採用吸氫療法2個多月後,她的失眠、胃食道逆流等症狀都消失殆盡;她家人也採取了吸氫療法,1個月後,頭痛得到了根本緩解,而且至今未再犯。
氫氣療法改善癌症預後
人体肠道菌群每天可产生大量的氫氣,是维持机体抵抗肿瘤等疾病的天然屏障。尽管氫氣的抗肿瘤机制仍不很明確,但之前的研究表明,氫氣有选择地清除毒性活性氧,抑制了癌细胞中各种依赖活性氧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另外,氫氣可以清除活性氧、降低氧化壓力,可能是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基本机制。
有研究顯示,作為輔助療法,氫氣療法可以缓解癌症患者因放療和化療引起的氧化壓力,减轻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改善預後。另外,氫氣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T细胞衰竭,增强T细胞抗肿瘤功能,同樣可以改善預後。
在日本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56名IV期肺癌患者進行了氢气療法,發現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而且與接受免疫疗法的患者相比,接受氫氣療法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28個月,長了2倍多。
氫氣可用于日常保健
儘管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作用上,但氫氣療法已被證實對人們的日常保健也有益處。日本2019年的一項對健康人的實驗證實,運動員和普通人在運動前喝氫水,能起到抗疲勞和增强耐力的作用。氫氣是通過誘導抗氧化酶,直接或間接起到治療性抗氧化劑作用的,所以氫氣能夠緩解劇烈的體能訓練中骨骼肌中增加的活性氧所導致的組織損傷和疲勞。
一項研究還顯示,在飲用富含氫的水 4 週後,受試者的情緒、焦慮和整體情緒都有所改善,因為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惡化,從而使人情緒低落。
正確使用氫氣療法
目前開發的氫氣療法有多種,包括吸入氫氣、飲用溶解氫氣的水(氫水)、洗氫氣浴、注射溶解有氫氣的鹽水(氫鹽水)、將氫鹽水滴到眼睛上等。
獲取氫水的方式也不相同,可以直接加壓氫氣使其溶於水中,或使用化學方法產生氫氣,電解法是氫水產生機最常使用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氫氣可以幫助調整身體或改善病症,但它並不能包治百病。使用氫氣療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不適,要立即停止或減量;如果身體有特殊狀況,最好諮詢專業醫師。@◇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林采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