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有研究發現在特定時間段內入睡,與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
英國一項大型研究表明,日常入睡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存在U型關聯,晚上10時至11時之間就寢的參與者,比早睡及晚睡的參與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更低,而且這種現象在女性受試者中更為明顯。論文發表在2021年的《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晚上10:00-10:59入睡 患心血管風險最低
研究團隊對88,026名43至79歲、未患有CVD人士的數據進行分析,當中包括51,214名(57.9%)女性及36,812名(41.6%)男性。參與者們在為期7天的正常生活中使用腕戴式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紀錄下了他們入睡和醒來的時間數據。結果發現,在平均約5.7年的隨訪期間,有3,172名參與者(3.6%)患上了心血管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CVD患病率與入睡時間呈U形關係,在不同時間入睡的參與者中,午夜12時及之後入睡的人患CVD的風險最高,其次是晚上10時前入睡的人,以及在晚上11:00至11:59之間入睡的人,而在晚上10:00至10:59入睡的人患CVD的風險最低。
實驗結果還顯示,女性入睡時間與患CVD風險之間存在更明顯的關聯。
研究團隊之後對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不規律等因素進行調整,發現入睡時間與CVD風險仍然存在關聯。另外,研究人員又對高血壓、糖尿病、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吸煙等重要的CVD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後,發現入睡時間與CVD風險之間的總體關聯仍然存在。
中醫有相似觀點:子時處於熟睡狀態最好
不同於西醫從神經、內分泌等肉眼可見的角度解釋表象,傳統中醫相信「天人合一」,天地和人體是統一和對應的整體。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陰」和「陽」兩種特性相對應的情況,互相對立,但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是人體陰陽和諧協調的結果,陽主導覺醒,陰主導睡眠。從中醫角度看,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因此人要遵從宇宙的陰陽消長規律,在子時處於熟睡狀態最為好。這與西方科學對晝夜節律的認識也是吻合的。
中醫認為氣是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Vitality),而中醫將體內補充營養的物質泛稱為血。氣與血相互依存,流遍全身,營養臟器組織,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中醫發現,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負責輸送「氣」和「血」到全身。有12條主要經絡遵循特定的時間安排和路徑。一日的12個時辰(一個時辰就是現今兩個小時)和人體的12條主要經絡互相對應,在每一個時辰內,其所對應的經絡上的氣血會特別興盛,而該經絡所管的臟腑亦較活躍。
美國賓州楊氏整合醫學中心創史人和醫學主任楊景端醫生,在其YouTube頻道「四維健康」中表示,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膽經當值、丑時(凌晨1時至3時)是肝經當值,在此期間內,人體的能量集中在肝臟和膽臟及其經絡系統,而肝膽主調節全身的消化、內分泌、心率、情緒、大腦、解毒等。
責任編輯:林可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