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塑造美感,我們總會戴著夢幻濾鏡看待不熟悉的事物,創造出朦朧唯美的模糊想像。有色眼鏡形塑出來的幻象,再和自己所處的現實生活兩相對照,就會顯得自己的人生充滿禁錮,別人的生活沒有束縛。
就像每個人都覺得別人的皮膚格外細嫩,只有自己的毛孔特別粗大,但這種差距,很可能只是源於觀察事物的焦距。
自由工作,還是要做討厭的事
疫情來臨時,和一位失聯許久的同學重新搭上線,彼此交換了近況,聊到工作有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我說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做B2B事業,當然也有受到疫情衝擊。他一聽到關鍵字「自由工作者」,興奮到跳起來說:「哇!好羨慕啊!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啊!」
我很習慣這種熱烈反應,每當有人得知我脫離體制,都會有類似的回應,帶著一絲祝福和羨慕,對我說:「妳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嗎?感覺很愜意耶!」
自由工作者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我行我素、每天都去咖啡廳上班的自在身分,好似我們的主要職責是扮演那樣的角色,而非執行專案本身。我能理解這些沒來由的想像從何而來,多數人從未體會過這種生活,只能看到表象。
雖然我覺得自己確實很幸運,能以相對自主的方式從事擅長的工作,但自由工作不等於可以只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即便大部分都是自己喜歡的,仍會遇到不有趣的人事物。
自由工作者拿回過去賣給老闆的自主權,當自己的老闆,但相對的,代表沒有人能幫忙處理雜事、行政、跑腿、開發客戶、提案、報價、簽約、談判、處理客服、算錢記帳、催債討錢,除非你有餘裕外包出去,或另聘小幫手,否則這些都要自己來,校長兼撞鐘,執行專案只是接案過程的一小部分。
我對做這些事情完全沒有怨言,因為我知道這些瑣事雖然繁雜,卻是自主權的一部分,可以從中得知每個專案的成本結構和利潤、客戶的喜好需求,看見努力確實有所回報,不用擔心勞動成果被別人收割。
戳破自由工作的夢幻泡泡雖然很掃興,但我覺得擁有這些認知很重要。我無意抹黑職場,更無意鼓吹每個人都該裸辭當自由工作者,這世界上的每個崗位都有其意義,絕對需要各行各業的專家存在,而我只是同時經歷過不同工作,然後發現自由工作者的形式很適合我而已。
有些人仕途順遂,用不上這些知識,或覺得我的經歷不符個人經驗,都無所謂,但如果這些分享能幫上忙,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
總之,自由工作不代表想幹嘛就幹嘛,只代表不受雇於特定雇主,不受雇主約束,自然也得不到雇主的協助和保障,這些空缺就得自己填補,要如何看待這件事、賦予其正面或反面的意義,就見仁見智了。
希望有意投入自由工作的人,不要戴著濾鏡看待這種工作形式,認識任何一件事都該了解正、反兩面,才能在未投入前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判斷適不適合這種生活。
沒人管不一定輕鬆
除了「自由工作者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的迷思之外,「沒人管,一定很好」則是另一種常見的誤解。
如果在制度嚴格的公司上班或遇上控制狂主管,的確會讓人很鬱悶。記得有次聽大學同學抱怨,說她的主管會在午休時間結束時,站在辦公室門口計時,看誰晚進辦公室,連一、兩分鐘也會斤斤計較,讓大家無時無刻都繃緊神經、戰戰兢兢。
另一個同學的前老闆甚至會干涉她的穿衣風格,說她的打扮不夠有「女人味」,讓她當下氣得咬牙切齒,但又不能回擊,只能悶在心裡。
你可能會覺得上述故事頗為極端,但有時真實人生就是比小說還離奇。他們剛進公司時,都以為可以一展長才、專心做事,直到待一陣子才發現異樣,卻往往到了不能說走就走的地步,畢竟選擇進入該家企業工作,就代表那已經是當時可觸及範圍中最好的選擇,離職的機會成本太高,只能暫時忍耐,伺機而動。
我的職涯中從未遇過控制狂主管或制度苛刻的公司,但我是個很需要了解工作意義的人,若只是純粹派發任務,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的話,我很難開展任務的規劃和執行。
雖然大部分主管會耐心說明,但也有主管覺得我很有想法(難搞),對我咆哮過:「不要問那麼多,做就對了。」
我能理解他的壓力,也知道他覺得我不夠服從,確實沒有必要為了我一個人,提供客製化的說明,可是一昧的順從會讓我覺得自己在組織裡只是傀儡,而不是我。那一刻會覺得自己身處一個荒謬的情境:明明是因為「很有想法」而錄取,就職後卻因「太有想法」被貼上不服從、難搞的標籤。因此步上自由工作一途,根本是自然而然的事。
當了近五年的自由工作者之後,少了很多干涉固然開心,但發現有時沒人管不見得是好事。
沒人管,就要自己訂立工作目標、專案時程、把關作品品質,若遇到緊急突發狀況,必須獨自想辦法應對處理、掌握進度,向客戶匯報。胸有成竹的案件也許還好,但就算是再有把握的工作,也常會有意外狀況發生,例如客戶突然改變計畫、更改方向、有緊急活動要幫忙,或是怎麼做客戶都不滿意等窘境,這些狀況都要自己處理。
而且有時候會像上天開玩笑似的,一夕之間,突然每個客戶都有狀況,就得想辦法調配時間、一一處理,也要學著在不得罪客戶、盡量不違背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需求。
由於我是個怕麻煩的人,事前都做許多準備,也有很多檢查機制和向上管理的技巧(詳見第三章)。但偶爾還是會逞強、犯錯、得罪合作對象,只能在不斷地檢討、反省後邊做邊學。
接案兩年後,已經不太會手忙腳亂,也比較少遇到突發狀況,但一旦再次發生,就不免會懷念起以前有主管出面處理,和同事分攤工作、共患難的職場時光。
提前了解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情非常重要,同樣的狀況擺在不同人面前會有不同反應,有些人頭都洗了,才發現自己很討厭獨自處理這麼多事情,若能事前了解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相信能少繞路、縮短試錯的時間。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