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會比較快樂? 專家釋疑

【2025年07月14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古人很重視道德,而且將其視為衡量一個人好壞的標準。雖然在當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還是有人重視道德,願意做個好人。最近有研究發現,有道德的好人會比較快樂,能有長時間的幸福感。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社會人格心理學教授班奈特(Kevin Bennett)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被別人視為道德比較高的人往往會比較快樂,而且能找到比較多的人生意義。

班奈特首先提到一個女大學生面臨的道德考驗。

在期末考前一天晚上11點47分,這個名叫達芙妮(Daphne)的生物系大二學生正盯著筆記型電腦,而且心跳加速。她剛剛在他們班上的聊天群組裡發現一份谷歌文件在流傳,裡面全是隔天考試的答案,顯然是有人提前拿到了副本而洩漏出來的。

對於要不要偷看答案,達芙妮猶豫了。她感到胃部一陣翻攪。她想到了父母,想到了那位知道她名字的教授,想到了她想要成為的自己。最終,她關掉瀏覽器上的分頁,筋疲力盡地上床睡覺——但卻意外地感到平靜。

她沒有作弊,也沒有拿到好成績,但那個不為人知的悄然決定讓她感覺良好。這種感覺不像是贏了比賽,而是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而且喜歡這個樣子一樣美好。

班奈特問道,這種道德上的抉擇──困難、看不見、往往得不到回報──真的與長時間的快樂有關嗎?

依據一批心理學家的最新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有道德的人其實比較快樂。這不僅與一個人的良知有關,也關乎品格、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在這項研究中,道德的衡量標準並非經由詢問人們是否認為自己是好的。相反地,研究人員邀請某人的同儕——朋友、同事和泛泛之交——對其道德特質進行評分,例如誠實、公平、善良和可靠。

這種「基於聲譽」的方法對道德採行了一種比較實際的檢視——不是自我認知,而是我們的日常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一名女子攙扶老人走路。(Shutterstock)

善良與幸福相伴

班奈特說,這項研究涵蓋了三個不同的群體——美國大學生、中國專業人士以及某人認識的最有道德(和最沒有道德)的人。

在所有群體中,公認比較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意義的評等都比較高。無論你是成績優異的護理系學生,還是職業生涯中期的工程師,做好人都會帶來回報——這不僅體現在抽象層面,更體現在你每天的感受之中。

即便在考量宗教信仰、受歡迎程度、性別和年齡等因素後,做好人會有好結果的關連仍然成立。

為什麼就長期而言,達芙妮這個艱難但正確的決定會讓她感覺更好呢?

班奈特解釋說,首先,有道德的人往往擁有比較強的人際關係。值得信賴和公平會讓你身邊的人感到安全,而社交關係是幸福感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

其次,依照你的價值觀行事會強化你的自我認同感,讓你感到連貫一致。這種一致性創造了一種內在的和諧,心理學家認為這與長期幸福感息息相關。

這並不意味著維持道德總是令人愉悅的。有道德的人往往對苦難和不公平比較敏感。他們可能比較擔心道德抉擇,或因為捍衛正義而遭遇強烈反對。

然而,有資料表明,更深厚的關係、更明確的目標和更正直的人格等維持道德所帶來的好處超過了這些挑戰。在達芙妮的案例中,拒絕作弊不僅保住了她的紀錄,也保住了她的自尊。

班奈特總結說,做正確的事——即使沒有人關注——也能帶來持久的心理回報。你不必成為聖人。你只需要在生活中展現誠實、善良和勇氣。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7-18 04:54 | 修改:2025-07-18 04:54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