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奉茶品茗 茶道藝術中的自然美學

作者: 蔡榮章

編者按:茶道藝術重在泡茶、奉茶、品茶。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受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得心應手的泡茶席

茶車是備有一個桌面,用以泡茶的泡茶桌,因為有輪子而稱為茶車。桌面的中間段是一淺槽式操作臺,供放主茶器,操作臺中央偏左上角的地方設有排水排渣孔。

桌面的左右兩段是單純的桌面,左段供放煮水器,右段供放輔茶器。左右兩段的桌面可以向中間折疊,覆蓋於中段的桌面(兩側的總長度等於中段的長度)。桌面底下是桌身,桌身是櫥櫃。中段櫥櫃與中段桌面連結在一體,但兩側櫥櫃與桌面分離,便於桌面、櫥櫃的折疊,與中段櫥櫃並在一起,收拾後就成了一個小櫃。

中段櫥櫃上層是接水與接渣的金屬抽屜,下層規劃成大小不一的櫥架,放置保溫瓶與備用茶具。左右兩側櫥櫃皆是存放茶葉罐的架子,右側放當次使用的茶葉,左側放備用的茶葉。

這是一九八二年茶文化復興初期,臺北陸羽茶藝中心推出的產品,為的是方便泡茶所需的茶具有個家,不必用時到處搜羅。茶車這樣的功能結構當然有其泡茶規矩的基礎理念,使用後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定風格的泡茶法。

三十年後,來到了二○一二年初,茶界希望將茶文化落實在泡茶、奉茶、品茶的精緻與舉止禮節上,希望泡茶師在家裡或茶館表現出這種狀態,希望有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新型茶館在茶文化復興三十年後建立。

為了泡茶師在茶館能有效地執行任務,必須有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茶席,這個泡茶席與茶車會有些不同。

首先茶車是定位為泡茶台,雖然客人也可以圍坐在茶車旁喝茶,但它基本上是在搭配客人席的;但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茶席是要客人圍坐在茶席的前方及兩側。

茶席是個大桌面,一面是泡茶師泡茶的位子,其他三面是客人就坐的地方,必需的泡茶用具放在泡茶師前方的桌面。茶館泡茶師的茶席省略了溫壺、燙杯、去渣、涮壺等動作,水盂、排渣孔可以不要,但自家泡茶師使用的茶車就得有這項設施,因為全套泡茶動作都要做到。

茶館的茶席要在泡茶桌的後方備置支援櫃,上設溫熱茶具的保溫箱,茶具在客人到後才取出使用,還要有茶葉、茶食存放架,泡茶師轉個身就可以拿到茶葉與茶食,還要有收納使用過茶具、茶食具的櫥櫃,因為常會有沖泡第二、第三種茶的機會,這時不是當場清洗。

還要讓泡茶師在泡茶席上很方便取得冷熱泡茶用水,即使強調使用某個地方的泉水,也是接入供水系統內,只是向客人說明而已。

這些支援性的項目是不必在茶車上體現的,但茶館的泡茶席不一樣,茶館的泡茶師全天忙著泡茶,要在泡茶席的設計上保護他的手、他的腰和腿,而且讓他一氣呵成地完成泡茶奉茶動作,客人安詳地享受喝茶。

茶文化工作者曾為茶車寫過小壺茶法、蓋碗茶法、大桶茶法等的操作程式表,也應該為茶館泡茶師的茶席寫下不同客人、不同商圈、不同停留時間的操作手冊。不同的泡茶基地、不同的應用方式擔任著茶文化上不同的任務。

小壺茶法的實事求是

「過去泡茶,會將杯子放在盛放茶壺的茶船內燙杯,或是放進另一隻杯內燙杯,現在的小壺茶法為什麼是在茶船外燙杯?」學生問老師。

「因為杯子在茶船內或另一隻杯內轉動著燙杯會發出聲音,不好聽。轉動時也會將杯子與茶船磨損。如果每次喝完茶都是這樣燙杯,不是也不衛生?要燙杯,將杯子排列在茶船外實施,不就解決了這二項問題。」老師回答道。

「一定要燙杯嗎?」

「燙杯可以讓茶湯不要冷得那麼快,如果沒有這層顧慮,小壺茶法認為燙杯是可以省略的。」

「溫壺、溫盅也可以省略嗎?」

「如果不是怕壺或盅降低了水溫或湯溫,或不利用壺溫烘托出乾茶香氣以便聞香,小壺茶法是可以省略這兩項動作的。」

「泡茶沖水時讓水滿溢,將浮在水面的泡沫沖出壺外,而且將第一泡的水倒掉是何道理?」

「小壺茶法也將這一項動作改掉了。水面的泡沫是附著在乾茶表面的茶成分結晶,無需沖掉,第一泡倒掉被說是洗茶、醒茶、溫潤泡,都沒有道理,而且損失很多香氣與成分。以上這二點在茶道藝術上還容易破壞美感。」

「小壺茶法為什麼要加上茶盅,原本好像就直接倒茶入杯?」

「如果大家促膝而坐,可以採取平均倒茶法直接將茶湯分倒入杯,但如果必需離開座位出去奉茶,就必須先將茶湯倒入茶盅,否則不容易解決茶湯濃度平均的問題。」

「又為什麼要使用茶荷?」

「增加茶荷可以解決賞茶與置茶的問題,過去沒有方便大家賞茶以及將茶置之入壺的專用器具,影響了茶道藝術運作過程的順暢與美感。」

「為什麼要使用計時器?」

「泡茶時的浸泡時間是泡好茶很重要的因素,憑經驗、靠心算都難準確,尤其是小壺茶,差個三、五秒都不行,不如使用計時器。」

「有人沖完茶,蓋上壺蓋後,要從壺蓋上淋一些水,讓搭配有茶船的茶壺能浸泡在熱水之中。小壺茶法沒有這麼做,為什麼?」

「淋壺是因為先前把泡沫沖出來,有泡沫、茶末粘在壺上。有人說要看淋壺後壺身上的水分蒸發的情形來判斷茶泡好了沒有,有人說茶壺泡在熱水裡,茶葉才容易出味。這些都沒有理論基礎,而且顯得煩瑣,所以小壺茶法都將之省略了。」

「從船內提壺倒茶之前要先在船緣上刮二圈,還講究刮壺時旋轉的方向,小壺茶法為什麼沒有這些動作?」

「小壺茶法沒有將壺泡在水裡,甚至鼓勵使用盤式的茶船,提壺倒茶時壺身不是濕淋淋的,所以不必刮乾壺身,倘若壺底沾有水,小壺茶法是使用在茶巾上沾一下的方式。」

「大家以壺泡茶時,每個動作都有個美麗的名稱,為什麼小壺茶法只有直白的動作稱呼?」

「泡茶奉茶品茗的每一過程不是要唱出來給大家聽的,主要是便於學習,所以只要達意,簡單即可。茶道藝術重在泡茶、奉茶、品茶。」

唯要聲音與光影陪伴茶

「老師主張不讓非茶項目進入「茶道藝術」的領域,說是會干擾到茶道藝術的純度。」

學生獨自在茶屋裡。

「對於掛畫、插花、點香諸藝,老師說初學茶道藝術時不要加入,以免分心,等到能掌握泡茶奉茶品茗的要義後,茶道已俱足,又可以不要了。⋯⋯如果要,就要將它們做得與茶一樣好,然後靜靜地陪伴在一旁。這似乎很難理解。」學生努力思考著。

「事實上也沒錯,既然要將掛畫、插花、點香諸藝放進喝茶的地方,就要將它們表現好,否則不是反而壞了事。但是不容易樣樣做得如茶一般好,能夠把茶做好已經不容易,何況還要畫、還要花、還要香,老師是勉勵的話吧了?」學生擠出一點頭緒。

「音樂是以聲音表達藝術的境界、繪畫是以線條與色彩表達藝術的境界、舞蹈是以肢體表達藝術的境界,那茶道藝術就是藉由泡茶奉茶品茗這三項媒介了。如果表現茶道的時候還要摻入其他藝術項目,不就減弱了茶的濃度?我懂得老師所說的意思。」

「有一次茶會,進行到一半,老師將播放的音樂關掉,頓時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泡茶者的動作上去了,我確實體會到了茶道獨挑大樑的狀況,不再分神到音樂,甚至不在心裡跟著曲子哼唱。」學生自己找出事例印證。

「有一次茶會,泡茶者安排了一位古琴師在旁邊,位子偏向一旁、偏後了一些。泡茶時,古琴師手撫琴弦眼睛注視著泡茶者,亦步亦趨、適時地給予泡茶動作補了一些聲音,奉茶時、大家品茗時,亦是如此跟隨。我知道了什麼是陪襯。老師反對一面泡茶一面彈唱音樂,但是告訴我們,如果要有音樂或其他專案就要是陪襯的方式。」學生又找出另一事例。

「如果沒有了音樂,茶席上是靜悄悄的,比較有空間表現茶的苦澀與空寂,這時什麼聲音都容易顯現,煮水的聲音、走動的聲音、倒茶的聲音、喝茶的聲音,在篤定的泡茶奉茶品茗中,這些聲音陪伴著茶。」學生有所領悟。

「晴天時,陽光從窗戶射進茶席,陰天,光線鋪灑在茶具上、在泡茶喝茶人的身上,夜晚,燈光映出了茶湯的身影。茶有人陪伴、有茶具為伍,光線溫暖著他們,影子清涼了他們。茶席上是可以不再需要其他的東西。老師說,我們唯要聲音與光影陪伴茶。」學生滿意地走出了茶屋。

不穿戲服泡茶

「為什麼老師不要我們穿和服練習日本茶道、穿韓服練習韓國茶道、穿旗袍練習中國茶道?這樣不是更容易表現各地方的茶道特色嗎?」學生問老師。

「因為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們在從事著各國的茶道,不會太追究泡茶奉茶品茗等茶道的內涵是否做得到位。如果服裝再華麗一些,一看就直叫好,你們也就滿意了。不穿這些戲服,就只好靠泡茶奉茶品茗的真功夫了。」老師回答。

「事實上這與老師說的不要非茶事物介入的道理是相通的,老師還說:泡茶奉茶品茗的動作如果太誇張、臉部的表情太豐富,也同樣會減弱茶道藝術的含量。」

學生進一步問老師:「我們不穿該國的特色服裝,如何表現該國的茶道?」

「從該國的茶道特質做起,不同的文化圈有其特有的泡茶方式、有其特有的手勢,既然要模仿它就要找出它的特色點。這點做到了,穿上他們的特色服裝後才不至於被服飾淹沒掉。」

「有必要學習他國的茶道藝術嗎?」

「可以從不同文化圈的茶道吸取營養與靈感,學了後將之丟掉,重新從事自己的茶道藝術,這時會讓自己的茶道藝術豐富些,但如果不會丟掉,容易造成干擾。」

「如果只是忠實地表現他國的茶道藝術呢?」

「你的問題應該修改成「如果只是忠實地表現他國的茶文化呢?」,這是屬於文化保存與傳播的課題,如果是從事這樣的工作,就應該忠實地學習與表現。但茶道藝術是屬於個人的。」

「泡茶者需要有件工作服嗎?」

「泡茶奉茶品茗時方便操作、保護得了自己的身體、與品茗環境與茶會性質相協調的服裝就是泡茶者的工作服。是屬於個人的,不要有所謂的茶服,也不要制式化。」

<本文摘自《茶之美,純茶道冊:蔡榮章茶之書》,出色文化出版社提供>

書封。(出色文化出版社提供)

●如何泡一壺好茶?茶道達人教你這關鍵

●茶評15論:茶葉與茶湯的品賞心理與妙趣

●坪林茶鄉慢活 良醫藥師本舖注入健康新力量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